今日问题:以下哪一项是苹果在古代的称呼?
本题选项:
A.诸葛菜
B.频婆果
正确答案:频婆果
出题单位:答答星球
支付宝蚂蚁庄园小课堂 - 2025年02月21日 - 答案
答案解析:苹果在古代又被称为“频婆果”。“频婆”来自梵语音译,原是指印度植物“红瓜”,唐代时随着佛教经文的引入,“频婆果”的称呼也成了当时苹果的代称,后来逐渐简称为“苹果”。诸葛菜是二月兰的别称。
绵苹果为古代中国苹果,古称柰。我国原产的绵苹果在秦汉时代就有记载,在魏晋时代已有栽培。苹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二千多年,我国陕西、甘肃、新疆、青海现今仍有绵苹果分布,河西走廊地区是其中心产区。 作为经济栽培的品种大部分由国外进入,被称为西洋苹果,栽培历史不到200年。
区别于经常食用的苹果,最早栽培的是苹果的传统品种为绵苹果。这类品种的苹果果肉绵软易烂,不像现代栽培苹果那么清脆。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有一篇《上林赋》,极力描写都城长安附近的上林苑的壮丽景象,其中有“楟柰厚朴”一句,这里的“柰”就是绵苹果最早的名字。
到了唐代,绵苹果又被称为频婆果。“频婆”是梵语bimba的音译,在印度本来指的是一种葫芦科植物——红瓜(Cocciniagrandis)。因为红瓜成熟的时候颜色红润光亮,在佛经中便常常用来作为红亮物体的譬喻,特别是用来形容健康嘴唇的色泽。比如《华严经》,就说佛祖“唇口丹洁,如频婆果”。虽然红瓜在中国华南一带也有野生,但是在中原地区十分罕见。于是一场把“频婆”这个名字附会到中原及周边植物之上的运动就这样开始了。因为“频婆”的本义是相思,南方产的红豆便率先暗用频婆果的典故,成了相思的象征,不仅因此有了“相思子”的别名,还因为王维的名诗《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而家喻户晓。
到了中唐,为了让广大佛教徒理解这个频婆果是什么果子,僧人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说:“其果似此方林檎,极鲜明赤者。”也就是说,如果想知道频婆果有多红多亮,看看中原地区栽培的林檎就知道了。然而,同时期的郑常误以为频婆果就是林檎,在他的《洽闻记》一书中直接把这个名字用到了西域传来的一种柰的新品种上。从此,绵苹果就有了张冠李戴的“频婆果”之名。后来,不给植物名称加个草字头就不舒服的好事者又给“频”字加上草字头,频婆果便成了“蘋婆果”(汉字简化后写成“苹婆果”)。“苹果”则是“苹婆果”之省。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