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问题:2023年9月17日,中国“____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在沙特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
本题选项:
A.普洱景迈山
B.贵州塘坝镇
正确答案:普洱景迈山
题目来源:暂无
出题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题目归属:2024高考时政知识练习题库
拓展阅读:
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在沙特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东南部,距普洱市区237公里,距澜沧县城70公里,经国务院批准作为中国2022年世界遗产正式申报项目。
景迈山拥有古茶林面积2.8万亩,有古茶树320余万株,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茶叶种植历史,是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景迈古茶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地处横断山系怒山余脉临沧大雪山南支,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最高处约1662米,最低处约930米,相对高差约730米。
景迈山的古茶林分布在海拔1400~1600米的山区,面积约1231公顷,估算古茶林内茶树数量超过120万株。景迈山世居的少数民族对古茶树人工驯化栽培历史可以上溯到1300多年前。景迈古茶园范围内有14 处传统村落,有景迈村、芒景村两个行政村。分别有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等民族。
2012年,“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重要农业遗产名录;同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列入国家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申报类型为文化景观。2013 年,“景迈古茶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9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决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处世界遗产,也是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景迈古茶园历经千余年发展形成的以森林生物多样性为依托,具有千年历史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为主体,以森林中斑块状的林间种植和乔、灌、草立体结构的林下种植技术为核心,以丰富的茶文化为特色,见证茶文化发展历史、彰显人地和谐关系的山地农林景观,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
茶叶在人类生活和文化中有重要的作用。关于茶树起源,国际上有印度起源说、二元说(青藏高原东部、中国东部)、多地起源说(中国、印度、缅甸、泰国等地)等。直到云南澜沧江流域发现了宽叶木兰化石(3540万年)和中华木兰化石(2500万年),为2500前演化到野生茶树提供了考古依据,证实了野生——栽培过渡型茶树(1500年)到人工栽培型茶树(1300年)的演进过程,茶树起源于中国,才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景迈山因此被国际茶业委员会确认为“世界茶源”。
据茶学专家研究,景迈山古茶园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自然野生茶阶段,在大约1300年前。
古茶树的驯化与栽培阶段(约1000年前),根据唐代的《蛮书》中对普洱茶的记载,最晚在公元 7 世纪,布朗族人已开始人工驯化并小规模栽培茶树。
古茶林的形成与繁荣阶段(至20 世纪初),明永乐四年(公元 1406 年)景迈山古茶被指定为朝廷贡茶运送至北京,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元代起景迈山古茶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用马帮驮到普洱进行交易,远销西藏、孟加拉国等。19世纪,景迈山开始陆续出现茶厂,进一步促进了古茶的传播、销售。
现代茶的出现与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景迈山地区开始现代茶的种植。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工茶园得以大面积种植。目前现代人工种植的台地茶园面积达三千多公顷。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遗产价值载体包括古茶林和传统村落等物质遗产以及在漫长的历史中原住民以茶为媒介,发展到以茶论道的茶文化产品,茶与宗教、民俗等精神需求融合,所形成的生产技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等,共同完整揭示了人类特色聚居、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土地资源有效长久使用的全过程。
景迈山原住民早期信仰原始宗教,如景迈山布朗族人信仰“万物有灵”,表现为自然崇拜、茶崇拜和祖先崇拜。布朗族人祭祀神山、神泉、茶祖、茶魂、寨神、神树等,自然的各个要素被赋予了文化意义、象征意义而具有了文化价值。公元14世纪南传上部座佛教通过傣族的迁入传入景迈山地区,形成了原始崇拜和小乘佛教并存的信仰结构。
景迈山传统村落景观具有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村落依山势而建,属于典型的山地聚落。村落周边分布着古茶林、竜林、风水林、防护林、耕地等。各种生产生活功能等都紧凑的围绕村落布局。传统村落构成要素包括佛寺、佛塔、寨心、寨门、民居、神树、水塘、风水林等。以寨心为中心向心布置,村落空间层次丰富,尺度宜人,村落景观富于变化。村寨以寨门为界,并分布有水塘、风水林,植以神树、竹林、茶园等,乡村景观特色鲜明。
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特色。景迈山傣族村落的干阑式民居建筑类型与版纳水傣干阑式民居相近。居住建筑底层架空为干阑层,主要用于杂物储藏和家畜饲养。二层为火塘、卧室和掌台,一般有较大的室外平台,用于茶叶加工、晾晒衣物等功能,近年来多被透光材料围合,以利于在雨季晾晒茶叶。建筑材料以木、竹、缅瓦为主,木材多采用本地有的红毛树、栗树或松树。建筑屋顶形式为傣族形式的歇山顶,脊饰多用牛角造型。
布朗族民居建筑受傣族影响,建筑与傣族干阑式民居基本相同,只是建筑面积略小,用材略小,建筑脊饰不同。布朗族建筑脊饰用一茶两叶,正脊有标枪装饰。
老酒房村是景迈山唯一的汉族村寨,民居主要是砖木或混凝土结构,双坡顶一层,陶瓦或石棉瓦屋面,不采用底层架空。
南卓为佤族村寨,民居形式与傣族干阑式建筑相同,区别在于民居正脊两端装饰禽鸟符号,体现了佤族民族特色的图腾符号。
竜蚌、那乃为哈尼族村寨,民居形式与傣族干阑式民居相同。
景迈山世居的少数民族,历经千年,小心地维护着他们的家园,创造了集茶、生产、生态、生活为一体的宜居环境,美轮美奂,安乐其中,和而融融,有如老子所说“万物并作,天道合一”。
当然,列为世界遗产,只是迈出的第一步。作为活化的遗产,不但要保护好,还要有发展,居民也有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等需要,今后会面临很多矛盾和挑战。但是,通过科学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区内外协调融合,我们充满希望。守其拙,归于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
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