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戏棚官话”,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

2022-06-12:04:06:15 阅读 243 评论 0

摘要: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戏棚官话”,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1956年,周恩来在观看了粤剧《搜书院》之后,对该门艺术赞誉有加,称其为“南国红豆”。...

当前问题: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戏棚官话”,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1956年,周恩来在观看了粤剧《搜书院》之后,对该门艺术赞誉有加,称其为“____”。

正确答案:南国红豆

题目来源:暂无

出题单位:暂无

拓展阅读: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戏棚官话”,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1956年,周恩来在观看了粤剧《搜书院》之后,对该门艺术赞誉有加,称其为“南国红豆”。

粤剧(Cantonese Opera),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之一。

粤剧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台湾,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粤剧源自南戏,是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

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广州地区民间好尚戏曲,外来戏班演出频繁,并有众多本地子弟参加演唱,孕育了粤剧的种子。

清初出现被称为“土优”的本地戏班及其演唱的“广腔”,为粤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清中叶至嘉庆、道光年间,粤剧在本地班既向外江班吸收、借鉴,又相互竞争中逐渐形成。

清雍正五年(1727年),北京名伶张五,人称摊手五,因躲避清迁的追捕,化装易服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剧昆曲教授红船子弟(粤伶以红船为交通工具,“红船子弟”便成为粤剧艺人的代称),建立“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组织。

清中叶时,粤剧传入雷南路地区,即高、雷、廉、琼等下四府,故又称“下四府”粤剧。

清咸丰年间,粤剧传入广西。

清光绪年间,粤剧的名称出现。

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改用广州方言 。

辛亥革命后,粤剧受文明戏、话剧的影响,20年代以后又受西方现代电影艺术的影响,从而引进了时代歌曲和西方爵士音乐,除使用民族乐器演奏外,还使用了小提琴、电吉它、爵士鼓、小号等,并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粤语演唱。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艺人积极挖掘优秀剧目、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

1953年,广州粤剧团成立。

1956年,周恩来给予粤剧“南国红豆”的称号。

1958年,广州地区9个粤剧大班合并成立了广东粤剧院。

1960年,广东粤剧学校及其湛江分校成立。

2003年开始,粤港澳三地政府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藉以扩阔观众层面,达到推广及保存粤剧的目的。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6 。

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站名称:鸭先知博客

本文标题: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戏棚官话”,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

本文链接:https://www.awrui.net/xuexi/tiankong/11189.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鸭先知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鸭先知博客

鸭先知博客是一个记录日常学习的博客网站,然后把每天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待与您共同进步。
  • 文章 1.5W+
  • 评论 0
  • 浏览 2.0W+
  • 友情链接:
Processed in 0.499555 second(s).
Copyright @ 2020-2022 鸭先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