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问题:北方传统春节食品____,一般讲究在除夕子时前包完,待到子时吃,取“更岁交子”之意。
正确答案:饺子
题目来源:暂无
出题单位:暂无
拓展阅读:
饺子古时有“馄饨”“角子”“扁食”等名称,相传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到了三国时期,饺子已成为一种食品。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在明代已经出现,到了清朝,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饺子(Dumpling),是中国传统食物,以面皮包馅、形如半月或元宝形,包好的饺子可以拿来制作成蒸饺、煎饺或汤饺 。关于饺子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有认为饺子是由馄饨演变而来,也有认为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还有传说饺子由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州)人张仲景首创。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饺子,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过节吃饺子的习俗主要存在于北方地区。
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北方民谚道:“好吃不过饺子”。
在中国北方地区,凡是节庆,皆要吃饺子以示庆祝。其它重要节令,也穿插着吃顿饺子。
对于中国北方人来说,饺子早就超出了食物的意义,成为了一种情结。
汉末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三国时期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陕西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追忆北宋都城汴京的盛况时,当时称作“角子”,“水晶角儿”“煎角子”“驼峰角子”……。虽然唐代已有饺子,但是据调查,孟浩然、李白、杜甫、王维、韩愈、白居易等很多唐代诗人的作品中均未出现“饺子”一词。究其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当时饺子的名称是俗称,与诗歌的韵律不吻合,很难在诗歌语境中使用。另一个原因是食物的地域性。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此外,还有“驼峰角子”。宋四水潜夫周密辑《武林旧事》卷六提到,临安的市场上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饺子传到了蒙古,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匾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等多个变种。
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最迟在明代已经出现。据《酌中志》载,明代宫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无论贫富,家家都要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水饺。”“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破五,旧例食水饺子五日。”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