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问题:1934年7月,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七军团改称____先造队,经福建北上到闽浙皖赣边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并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
正确答案:北上抗日
题目来源:《1921-1949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出题单位:暂无
拓展阅读:
1934年7月,寻准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七军团改称北上抗日先遣队,经福建北上到闽浙皖赣边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并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
1934年夏,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华北的侵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接连失利。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和中央苏区面临极其严峻形势之际,为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压力,并准备实施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组建抗日先遣队北上。
1934年6月下旬,中革军委命令红七军团从福建连城回到瑞金待命。不久,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宣布,红七军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简称北上抗日先遣队),对内保留军团建制,向闽浙赣诸省国民党统治地区进军,最终到皖南,支持和发展皖南地区的革命。
1934年7月初,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作战训令》,规定了红七军团北上的任务:一是“最高度的在福建、浙江发展游击战争,创造游击区域,一直到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诸地界建立新的苏维埃的根据地”;二是“最高度的开展福建、浙江的反日运动”;三是“消灭敌人后方的单个部队,特别是在福建及浙赣边境上的单个部队”;四是“深入到敌人远后方去,经过闽江流域,一直到杭江铁路及安徽的南部,以吸引蒋敌将其兵力从中央苏区调回一部到其后方去”。正如时任红七军团参谋长粟裕后来回忆:“当时中央派出这支部队的更加直接的目的,是企图以这一行动威胁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吸引和调动一部分‘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实行的战略转移。”
《作战训令》还规定了红七军团北上的行动计划:第一步,由瑞金出动,经连城以北、永安东南,到达福州、南平之间的闽江地域,并在红九军团的配合下北渡闽江;第二步,渡过闽江后,经古田、庆元、遂昌向浙西前进,在有利的条件下,协同红十军消灭浙赣边境地区的敌人;第三步,8月下旬,在浙江及皖南地域,创立广大的游击地区及苏维埃根据地。
此时,红七军团在瑞金进行休整,并突击补充了2000多名新战士。部队改编为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寻淮洲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粟裕任参谋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团共计6000余人,1200余支枪和6门迫击炮。
1934年7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开辟浙皖闽赣边新苏区给七军团的政治训令》,要求红七军团“应在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之下,进行广大的游击活动,与在敌人最受威胁的地区,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强调“在浙皖赣闽边创立大块的巩固的苏区,则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今后的发展有着极重大的战略上的意义”。这个训令进一步明确了红七军团北上的政治任务,同时强调要大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推动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在印刷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中共中央还赶印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中国能不能抗日?》及《拥护红军北上抗日运动口号》等宣传材料,共160万份,供红七军团北上沿途宣传和散发。
1934年7月7日,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七军团从瑞金出发,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程。时任红七军团卫生部部长谭志刚后来回忆离开瑞金时的情景:“1934年7月北上抗日先遣队肩负着革命的重任,告别了英雄的故土,挥师北上,它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心脏。许多老乡赶来为我们送别。军队和老百姓在数年的革命战争中,结下了血肉鱼水情,今天更是充分地体现出来——他们提着茶壶,拿着茶碗请我们喝茶。虽说他们也不知道我们将去何方,但是知道我们就要离开瑞金了,都依依不舍地向我们握手告别。”
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瑞金后,经福建北上到闽浙皖赣边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并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十军团的行动。北上抗日先遣队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1934年11月下旬,红十军团分两路向浙皖边和皖南行动。由于兵力过小,这支部队未能牵动“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反而以孤军深入敌后,陷入同十倍于己的敌人艰苦奋战的境地。
1935年1月底,红十军团遭到严重损失,方志敏、刘畴西、寻淮洲等一批红军的高级将领被俘或牺牲。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抒发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表现了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后来,北上抗日先遣队余部在粟裕等领导下,转战闽浙赣边,浴血坚持游击战争,最终成为新四军一部,奔赴抗日前线。
北上抗日先遣队虽遭失败,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推动了全国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广大红军指战员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怕苦、不怕死,英勇无畏,坚持斗争,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为人们永世铭记。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