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问题:飞书,中国古代法律术语,指____告状信,又称“投书”。
本题选项:
A.匿名
B.实名
正确答案:匿名
题目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题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拓展阅读:
飞书,中国古代法律术语,指匿名告状信,意指不知何人所写、飘飞而来的告状信。又称“投书”“匿名书”。
飞书及类似表述如飞章、飞条等,多见于汉代史册记载。
唐代人认为,飞书性质是匿名信。学界相关研究多基于这一认识展开。
在汉代,飞书与匿名信间差别明显。匿名信无法进入正常的政务处理流程,飞书则可以。
汉人习惯将“飞”“蜚”“诽”通用。史家将具有诽谤性质的文书称为飞书,其中含有褒贬之意。
从投匿罪在历史上的法律适用来看,其与朝廷政治的关联自来便十分密切,奸臣贼党利用投匿手段打击异己的案例史不绝书。例如,汉平帝时的“梁松悬飞书诽谤案”,汉章帝时窦氏“飞书以陷梁竦案”,都属此类。东汉献帝时魏郡太守国渊侦破的“投书诽谤案”中,被投书诽谤的对象为曹操,引来“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唐代武则天时期,匿名投状更成为朝廷政争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匦函制度实行之后,“匿名”或“潜易姓名”的投匿行为激增。“奸臣之党,快意相仇,睚眦之嫌,即称有密,一人被告,百人满狱,使者推捕,冠盖如市……天下喁喁,莫知宁所”。匦函制被某些奸人利用,给朝政带来了混乱。
中国古代社会,自“匿名信”诞生之日,就在一个“禁”字中演变、延续、发展。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匿名检举”采取了禁投、禁受、禁奏、禁审的立法原则。为排除异己,钳制百姓思想与行为,封建君主大多鼓励告发奸人,这与严禁“投匿名文书告人”互为冲突。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