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问题:哪一地区竹纸制造工艺精湛,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
本题选项:
A.德阳市绵竹县
B.乐山市夹江县
正确答案:乐山市夹江县
题目来源:
支付宝蚂蚁新村小课堂 - 2023年05月20日 - 答案
答案解析:夹江位于四川乐山,环境适合竹类生长,在唐代即开始以“竹料手工造纸”,竹纸制作技艺兴于明,盛于清。自唐代以来,夹江即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夹江纸以质量佳、品种多、规模大、技术精著称。
造纸术起源于东汉,蔡伦向汉和帝献纸,以“麻”为原料的“蔡侯纸”应运而生。到唐代时,又出现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竹纸,而竹纸多为南方制造,尤其以浙江、福建与四川有名。其中因“两山对峙,一水中流”而得名的夹江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盛产竹纸,竹纸制作历史悠久,有着“蜀纸之乡的美誉”。古时因其十余万亩青竹,百万条溪流的地理环境,造就出“山塘百日漂褪忙,鼎煮汁淋春作浆,一荡龙须江海立,景云带雨吐千张”的造纸盛象。
据史志记载,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康乾时期被钦定为“贡纸”和“文闱卷纸”。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就曾以“中国有宣夹二纸,堪称国之二宝”赞誉夹江纸。 1939年,张大千先生为寻纸张来到夹江。马村乡的石子清作坊成为他探访的第一个据点,而这儿也成为了大千书画纸的诞生地。
1940年,张大千带着夹江手工书画纸前往敦煌,经过两年半的时间,对古代壁画进行了现场临摹,从南北朝到五代共计绘制了276幅作品。这对整个人类艺术史都具有着非凡的意义。
夹江纸就此声名鹊起,名声在外,当然其制作工艺也不会简单,从选料开始就十分讲究。过去每年的5、6月和10、11月都是这里最热闹的时节,茂密的竹林深处,清脆的伐竹声此起彼伏,人们将数以百万斤的嫩竹砍下,这是制作竹纸的最佳原材料。尽管工序繁复,过程漫长,却也有许多生动的劳动场景令人回味。例如竹麻号子这种有趣的艺术形式,也在其中应运而生。
夹江竹纸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与明代《天工开物•杀青》的记载相合。在夹江县原迎江乡古佛寺的《蔡翁碑》上,则有对夹江的造纸技艺更为精炼的描述。其中的24字很好的总结出了它的工序:“砍其竹、去其青、渍以灰、煮以火、洗以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每一道工序都能影响纸的质量。尤其是抄纸,它是整个造纸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最关键的环节。
要使从水槽里抄出来的纸,纤维排列、纸张厚薄、浸润速度、抗拉能力几乎完全一致,抄纸师傅们要花上多年时间,才能练就这一流的功夫。两只手拿着抄纸帘放进水中,荡起竹浆,提起抄纸帘,水便从帘眼淋回抄纸槽;随后把帘网翻转,让纸落到木板上,叠积成百上千张。
等到数目攒够了,就会压上一块木板,捆上绳子并插进棍子绞紧,用类似榨酒的方法把水分压干,然后用小铜镊把纸逐张揭起,接下来就到上墙的这一步骤了。
夹江竹纸从选料开始到最终成纸,需要历时三个多月才能将一张洁白的手工纸造出来。
夹江年画因纸而生,因纸而兴,享誉盛名,是一种传统的木板年画,曾与“绵竹年画“,”梁平年画”并称为“四川三大年画”,也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手工竹纸制作技艺”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国家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新政策的出台,夹江纸将会有更好的发展。目前夹江全县有纸制品生产企业4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家,电商300余家。手工书画纸和机制书画纸年产量3万吨,产量占全国的65%,电商年营业额5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出口韩国、新加坡、日本、意大利等,“千年纸乡”已成为夹江独特的文化名片,书画纸产业是其重要的特色产业,同时也赋予了夹江这座城更多的魅力与生命力。历经千年的磨砺和延续,夹江手工竹纸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成古老文明的“活化石”,它以深邃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