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问题:考考你:哪个县城享有“铜乐器之乡”的美称?
本题选项:
A.武乡县
B.长子县
正确答案:长子县
出题单位:答答星球
支付宝蚂蚁新村小课堂 - 2023年05月24日 - 答案
答案解析:山西省长子县约在唐代贞观年间即已开始制造乐器,是我国最早的响铜乐器产地之一,享有“铜乐器之乡”的美称。这里的响铜乐器锻制技艺属典型的传统手工技艺,包括熟锻、淬火、冷锻、二次定音、抛光等环节。
响铜乐器是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演变而来,在战国秦汉时期,响铜乐器已普遍应用于军事和宗教仪式当中“鼓声催动马蹄急,鸣锣收兵营寨息,中军门前鼓声响,帐内点将军令出”。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民间音乐的兴盛,响铜乐器发展更加显著,民国年间复兴炉、同兴炉、泰兴炉等多家作坊开始兴盛,将长子响铜乐器制作进一步推向高潮。
长子县享有铜乐器之乡的美誉,是中国最早生产响铜乐器的地方。唐贞观元年,在今长子县南漳镇西南呈村所在区域范围的手工铜业作坊制作的响铜乐器就已遍布各地,享誉天下。
南漳镇在2018年、2021年连续两届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而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在2008年便被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新中国成立后响铜乐器制作更加兴旺发达,其中玖兴炉响铜乐器厂最富盛名。
一个铜锣制作完成需要经过铸坯、热锻、成型、淬火、整型、明货、定音等7道主要工序,先将铜坯放在土制火炉中升温至600摄氏度取出进行热锻,热锻成型后蘸入盐水进行淬火,使用各种型号的铁锤和铁砧子加工乐器初型,由于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乐器各自有固定的音阶,所以要在锻打过程中不断锤打校音,定出乐器的基本音调和音质,再进行削铲、抛光。一面锣往往要经过千锤锻打,才能使铜皮厚薄均匀,大小合格。
最后定音的一道工序,多由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执锤,在锣面上不停轻敲碎打,耳听目观,寻找定音的细微之处,找准之后,只需一两锤,就使一面新锣臻于完美。这便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千年古镇风韵在,民间文化薪火传。每一件响铜乐器的出炉,都离不开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的土地,相信在民间文化的哺育下,长治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