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问题:军事训练通常以训练内容为核心,在完成共同训练的基础上,根据训练对象和层次分别完成____、____、____和____联合训练等。
本题选项:
A.技术训练
B.战术训练
C.战役训练
D.战略训练
正确答案:A.技术训练 B.战术训练 C.战役训练 D.战略训练
题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
出题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拓展阅读:
军事训练通常以训练内容为核心,在完成共同训练的基础上,根据训练对象和层次分别完成技术训练、战术训练、战役训练、战略训练和联合训练等。
军事训练服从服务于战争需要,是战争实践的特殊表现形态,反映着战争发展的历史演变和客观规律,对战争活动和作战样式产生直接影响。军事训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安全等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军事思想、军事战略、体制编制、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军事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军事训练作为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军事领域和战争活动的各个方面。
军事训练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包括:军事训练方针、军事训练体制、军事训练任务、军事训练分类、军事训练内容、军事训练特点、军事训练原则、军事训练方法、军事训练保障、军事训练地位和军队院校教育等。
军事训练方针是指导军事训练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军事训练必须实现的总目标和所要采取的基本方法。军事训练通常以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以军事战略为依据,根据战争和作战行动的实际要求,通过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系统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提高遂行各种任务的能力。
军事训练方针主要体现在国家、军队制定和颁布的有关法律和条令条例中,目的是按照军事活动的不同性质和类别,对军事训练实施有效指导,实现作战潜力向作战实力的转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军事训练方针,中国人民解放军贯彻科技兴训、依法治训,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的方针。
军事训练方针依据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规定和影响着军事训练的规模、效益和发展方向。军事训练工作的组织体系。包括领导体制、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军事训练实行最高国家军事机关统一领导下的部门负责、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统帅部对军事训练实施集中统一领导,负责制定军事训练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颁布军事训练条令条例等法规性文件。国防部或总参谋部负责军事训练的总体规划与部署,制定颁发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专业规范与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军事训练的指导、协调、检查与评估等。各军种、兵种、军区或相关部门根据上级的规划与部署,制定本系统、本单位的军事训练计划,审定教材、教范、教程及军事训练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所属单位按本军种、兵种的条令、大纲和训练程序实施训练。由部队训练、院校教育和预备役军事训练等系统构成。
部队训练通常分为陆军部队训练、海军部队训练、空军部队训练、火箭军部队训练、战略支援部队训练、武警部队训练、联勤保障部队训练及部队联合训练等。依据受训对象的不同,部队训练分为士兵训练、军官训练和单位训练。院校教育分为指挥军官院校教育、专业技术军官院校教育和士官学校教育。指挥军官院校教育实行初、中、高三级培训体系,分别培养尉级、校级、将级指挥军官;专业技术军官院校实行中等、高等两级培训体系,负责培养具有中等专科、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专门技术人才;士官学校按照中等专科、大学两个层次培养各类技术士官。预备役军事训练分为预备役部队训练和预编预备役人员训练、民兵训练、学生军事训练等。由指导和管理军事训练活动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构成。是组织实施军事训练的法律依据。分为军事训练综合法规和专项法规。
综合法规通常由最高军事领导机关依据有关法规,遵循立法原则、法定权限和程序、立法体例制定颁发,如军事训练条例和军队院校教育条例等;专项法规通常由各军种、兵种、战区或相关单位制定,如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军事训练指导法、联合训练政策、合成军队演习教令、预备役军事训练条例及本系统军事训练的规章等。军事训练任务是军队在军事训练活动中要达到的目标,军队的任务、使命和性质决定军事训练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基本任务是提高军人的军事素质,学习军事理论,演练军事技能,掌握作战指挥方法和战法,提高军人综合素质和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加强国防能力,提高战备水平,做好应对战争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研究、检验或验证军队编制、装备、技术及其他军事行动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人的科学文化与职业教育,满足军人发展需求,为国家军事部门和军队培养经过专门教育和严格训练的合格军人。
军事训练分类方法:
军事训练有多种分类方法,通常依据国家的军事制度和武装力量结构,以军队的体制编制为基础,按照训练对象、任务、性质、形式和内容等进行划分。主要有:按训练体制可分为部队训练、军队院校教育和预备役训练;按武装力量结构可分为联合训练、陆军训练、海军训练、空军训练、火箭军部队训练、战略导弹部队训练、武装警察部队训练和其他系统训练;按训练对象可分为士兵训练、军官训练、首长机关训练;按训练内容可分为共同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战役训练、战略训练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按训练背景可分为平时训练、临战训练和作战间隙训练;按训练目的和方法,还可分为针对性训练、适应性训练、营区训练、野外训练、基地训练、模拟训练和网络训练等。军事训练内容是军事训练的核心要素,在训练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有共同条令、军事体育、卫生与防护、军事基本知识、轻武器射击、投弹、战术基础动作等内容。各军种、兵种的共同训练,通常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相应的内容。主要有专业理论,坦克、舰艇、飞机和车辆等的驾驶技术,各种枪、炮的射击技术,各种导弹的发射技术,卫星测控技术、指挥信息系统操作使用技术,各种机械、器材和通信、电子设备等的操作使用、维修保养技术,以及医疗救护和后勤保障技术等。主要有战术理论及原则,作战对象的编制装备、战术思想及战斗行动特点,作战地区地形、气象、水文的特点及对战斗行动的影响,军种、兵种知识及战术运用,战斗部署和行动、战斗指挥、战斗协同、各种保障和战时指挥机关工作等。不同军种、兵种的战术训练,其内容各有侧重。主要有军事战略方针,战略及作战思想,现代战争、战役的特点和基本规律,有关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及作战力量的编成、运用、指挥和作战行动特点,预定作战地区的战场自然环境及对作战行动的影响,军种、兵种知识及作战运用,战役部署和行动,战役指挥、战役协同、各种保障和战时指挥机关工作等。主要有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方针,与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和国防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学技术、地理环境和战争法理论;世界军事战略格局和国家周边安全环境;战争或现实军事斗争全局的战略指导,以及国防、军队后备力量动员,战争的组织与实施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等。主要包括统帅部组织的联合训练、战区组织的联合训练、多军种组织的联合训练,以及由不同国家或地区共同组织的多国部队联合训练。目的是加强军队组织筹划现代战争的能力,提高军队遂行整体作战和联合行动的能力。
根据训练级别和内容,可分为战略联合训练、战役联合训练、战术联合训练、特种作战联合训练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联合训练等。主要有恐怖组织的类型和分布,恐怖活动的特点、规律、样式和手段,可能发生恐怖活动的区域(地点)和时机;国家反恐怖斗争方针、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军队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反恐怖国际法公约;反恐怖作战的特点和作战指导、兵力运用和行动方法、组织指挥与协同,以及作战、后勤、装备保障和政治工作等。主要有后勤体制、任务、地位作用,后勤系统的内部、外部关系,后勤工作的特点、规律和原则、方法等;战时后勤保障的原则,后勤保障部署与协同,后勤保障勤务和后勤防卫的组织指挥等。主要有装备部队训练和部队装备训练。装备部队训练包括统帅部装备机关及其直属的各试验基地、科研院所、军事代表局等部队(单位)的训练;部队装备训练包括各战区、军种、兵种和部队装备机关及其直属的装备修理部队、分队的训练。主要有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抢险救灾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指导原则、兵力使用和行动方法;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组织指挥、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参加国际维和行动的有关政策法规等。
军事训练是多样性、复杂性综合作用的实践活动,其特点反映了军事训练活动的本质属性。主要包括:实践性是军事训练的基本特征。军事训练直接为战争实践服务,训练的各种成果都必须经得起战争实践的检验。战争的技术水平越高,军事训练的实践强度也就越大。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才能有效掌握武器装备的操作要领、各种专业技术、战术动作,提高组织指挥部队高度一致地完成作战任务的能力。因此,军事训练实践是将作战理论、方法和原则转化为现实战斗力的必需环节,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必然途径。军事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战争并赢得战争。战争形态对训练的需求不同,训练内容与形式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军事训练必须针对特定的对手、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任务、特定的要求而展开。军事活动的目的性决定军事训练的针对性,针对性越强,军事训练的效果也就越明显。军事活动是涉及陆、海、空、天、电、网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每个领域都充满了军事的对抗性质,这种复杂性和对抗性赋予了军事训练特定的内涵和方式,即以系统性满足军事活动的特定需要,军事训练也就形成了由初级到高级、由士兵到军官、由部队到院校、由简单操作到复杂演练、由单一军种合同训练到诸军种联合训练的多层次分支系统。军事训练的系统性体现在军队的组织结构中,也体现在军事训练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中,是军事训练连续性、完整性的客观反映。军事活动是具有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实践活动,是在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统一训练前提下实现军事目的的完整过程。军事训练层次多、范围广、内容复杂、方式多样,不同的军种、兵种和不同的系统与专业,军事训练的方法和要求不尽相同。
要保证军队成员和其他受训对象按照统一的意志和要求学习军事知识、熟悉武器装备、掌握军事技能、提高遂行任务能力,就必须在科学性、规范性的基础上,通过条令条例和训练大纲等规章制度规范军事训练活动,坚持依法施训、按纲施训,以系统的训练内容、科学的训练方法、先进的训练手段保证训练活动有计划、有秩序进行,保证军事训练的质量和效益。军事训练结构多样、内容复杂,要达成训练目的,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渐进性反映在训练内容上,就是按照由基础到应用、由技术到战术、由初级到高级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使受训者逐渐扩展知识和技能;反映在训练的组织形式上,就是按照由单项、单兵、单件兵器的训练,到各级合成训练直至联合训练,形成多层次、有系统的训练体制,保证部队整体战斗力的提高;反映在训练过程上,就是由基础训练到战术、战役的综合演练,依次递进,连贯实施,不断巩固和提高受训者的知识和技能,以求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训练效益。军事训练是一种反复进行的周期性活动。部队人员流动、训练内容更新、战斗力生成规律等因素,决定了掌握军事知识、获得作战技能、形成整体作战能力,需要经历一个反复教练和长期积累的过程。在部队训练过程中,以年度为周期,从基础训练到战役战术训练,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在单个人员训练上,以一个训练过程为周期,对体能、技能、智能、心理等方面进行反复训练,培养意志品质和战斗作风,提高战斗技能或组织指挥能力。
军事训练的每一次反复,都促进着部队战备水平的提高和整体战斗能力的提升。军事训练原则是用于指导和规范训练活动的基本准则。主要包括:战争形态决定训练形态,战争活动决定训练内容,赢得战争胜利是衡量军事训练的根本标准。战训一致是战争对军事训练的客观要求,是军事训练的首要原则。其本质含义是训练与战争相统一,训练为战争服务。贯彻战训一致原则,要准确把握和预见战争的发展变化,科学确定训练形式与内容,创设实战化的训练情景;注重加强战争或战场设计,广泛开展模拟训练,最大限度缩小训练与实战的差距;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将战训一致原则贯穿于军事训练全过程。战斗力生成与培养是一个复杂过程,不仅需要在军事训练活动中形成,更需要在战备、执勤等日常工作中艰苦磨砺。军事训练的“教”在于提高军人的知识水平和作战技能;“养”则在于磨炼和培养军人坚强的战斗意志、优良的战斗作风、严格的组织纪律。“教”与“养”是战斗技能与行为规范的辩证统一,是协调一致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环节。贯彻教养一致原则,就是把军事训练与作风养成结合起来,把科学管理与训练目标结合起来,坚持在训练过程中抓养成,自觉执行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保证军事训练的全面落实。战争是物质力量的竞赛,也是科学技术与方法的竞赛。战争中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的运用,必须以军事训练为基础,通过科学练兵形成新的战斗力。科学练兵揭示了军事训练的普遍规律,具体表现为训练内容的实用性、训练手段的先进性、训练方法的多样性、训练过程的渐进性和训练目的的实战化。贯彻科学练兵原则,要着眼战争的发展,坚持理论创新,广泛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训练进行严密组织、精心设计、科学管理。同时,针对受训对象的实际,灵活施训,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不断巩固战斗技能,逐级形成战斗能力。战争是对抗性活动,对抗性的基本要素就是时间与效益。军事训练将潜在的能力转化为直接的能力,就是以最小的物质和时间消耗,获取尽可能大的训练效益。质量效益原则强调通过完善训练体制,优化训练资源配置,改革训练方法,采用新的技术和手段,从根本上提高训练的质量和效益;加强训练保障的计划管理,不断改革和创新各级各类训练的组训方法,在科学组训中提高训练效益;勤俭练兵,科学计划,充分利用训练资源,因地制宜,因情施训。军事训练方法对训练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是形成战斗力的重要环节。通常以训练内容为核心,在完成共同训练的基础上,根据训练对象和层次分别完成技术训练、战术训练、战役训练、战略训练和联合训练等。基本方法是:按先基础后应用,先理论后操作,先技术后战术,先分练后合练,先专业后合成的步骤组织实施。理论学习通常采用讲授、演示、试验和作业等方法。共同科目和技术训练采用讲解示范、单个教练、分组练习、综合练习和评比竞赛等方法。
战术训练采用室内作业、现地作业、首长机关带通信工具演习或实兵演习等方法。战役训练和战略训练采取自修、集训和演习等方法。联合训练主要突出军队遂行整体作战和联合行动的能力,可采用联合基础训练、联合专项训练、任务编组联训、联合指挥训练、联合实兵演习等方法。训练应广泛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改进训练方法。军事训练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专业,既有普遍适用的共同性方法,也有适合军种、兵种和专业技术的特殊性方法。训练体制、任务和内容不同,训练方法也不尽相同。军事训练保障是为顺利实施军事训练采取的保证性措施,是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训练质量的物质基础。保障内容通常包括经费保障、物资保障、油料保障、弹药保障、器材保障、教材保障、设备保障、场地保障、信息资源保障、训练勤务与技术保障等。保障方式包括计划保障、现场保障、随机保障、区域保障、联合保障等。为保证军事训练正常实施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应坚持统一标准、统一制度、统一配发、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训练保障机构建设,完善训练保障法规制度,建立完整的训练保障体系,针对不同的训练任务和要求,区分重点,统筹安排,厉行节约,提高效益。以科学的效费理论和效益观念,保障军事训练取得最大的实际效益。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军队的基本实践活动,是培养军人军事素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是衡量部队建设水平和管理方式的重要标准,是履行军队职能的基本保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世界各国重视军队的军事训练,把军事训练作为军队的中心工作,视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通过军事训练,培养军人必备的军事素质、优良的作风、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过硬的战斗本领,带动军队的全面建设,提高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和赢得战争胜利的能力。军事训练与战争的需求、武器装备的发展及军事理论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战争形态的改变和作战样式的变化,牵引和带动军事训练的不断发展,对军事训练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内容。军事训练的发展又直接推动了军事理论的创新,促进了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培养了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军队院校教育是培养军队指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活动,是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军队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教学任务和对象不同,通常分为指挥院校教育和专业技术院校教育。指挥院校教育主要进行军事理论原则、高技术知识和本级的组织指挥等内容的训练,其中,初级指挥院校主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军事基础教育,中级指挥院校侧重进行进修性教育,高级指挥院校侧重进行高层次的综合性教育;专业技术院校教育主要进行系统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教育和专业技术训练。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