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强国多选/正文
秦朝时期,为了巩固统一的边防,在修长城、筑驰道、建粮仓的同时,秦政府还采取了____和____两大战略措施,把保卫边疆与建设边疆紧密结合起来

 2022年09月05日  阅读 405  评论 0

摘要:问题:秦朝时期,为了巩固统一的边防,在修长城、筑驰道、建粮仓的同时,秦政府还采取了____和____两大战略措施,把保卫边疆与建设边疆紧密结合起来。答案:A.重兵屯边B.徙民实边。

本题问题:秦朝时期,为了巩固统一的边防,在修长城、筑驰道、建粮仓的同时,秦政府还采取了____和____两大战略措施,把保卫边疆与建设边疆紧密结合起来。

本题选项:

A.重兵屯边

B.徙民实边

正确答案:A.重兵屯边 B.徙民实边

题目来源:《中国军事通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出题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拓展阅读:

秦朝时期,为了巩固统一的边防,在修长城、筑驰道、建粮仓的同时,秦政府还采取了重兵屯边和徙民实边两大战略措施,把保卫边疆与建设边疆紧密结合起来。

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贡献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秦自秦孝公以来,以一统天下为己任,历经六代明君(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励精图治,终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嬴政灭六国,首次大一统中国,秦王政号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有过相应的描述。如果加上秦孝公之前的秦献公和横扫六合的秦王嬴政,秦朝可谓历经八代贤明君主的不懈努力,方成就统一中国的大业。

众所周知,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秦灭六国后,由于常年经受战争的洗礼,秦王朝所面临的局面更加庞大复杂。

秦朝的建立,开创了一系列今天我们熟悉的古代制度,这些中央集权的制度以文字的表达令我们熟悉非常,如“皇帝”、“郡县”。还建立了古代的军用高速公路“直道”、“五尺道”,随时可以将士兵投放到某个地点。

秦朝通过对边疆的军事征服、设置郡县进一步扩大版图。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进军河套,征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之后在那里设了郡县。在西南地区,秦始皇命令屠睢指挥50万大军分五路南蓬莱仙山:无数中国神话发生的场所和依托。

对居住在今两广地区的南越和西瓯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设置了闽中、桂林、南海、象郡等郡县。这些郡县一度被称为“新秦”,意思是既不是原来的六国土地,也不是秦本土,而是秦士兵用生命换来的新土地。

这些新设置的郡县与内地政治制度、行政系统基本一样,略有“典属国”式的微小不同。这样做的好处是,直接把秦朝的因素带给边疆地区,促进边疆地区的秦化,无异于在北方、南方铸造了几个完全由秦控制的边疆“监视器”,从而使得“秦国扩展秦国因子到边疆形成对六国旧势力的包围圈”。

交通是古代社会的血脉,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也没有本质的变化。秦朝的水道交通被称呼为“一个阴谋:郑国渠;一个成语:泾渭分明;一个古迹:都江堰;一个战争水道:灵渠”。郑国渠,被认为是韩国拖垮秦朝军备的阴谋,但郑国渠修成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供应秦国百万大军的军粮。

四川著名的水道是都江堰,由李冰父子建造,灌溉良田万亩,使成都地区成为富庶的天府之国。为了秦国统治广西湖南一带,为秦国运送战争物资,修建了灵渠。郑国渠、都江堰和灵渠,还有过去的黄河、长江、泾水、渭水发挥了“组合拳”的优势。

形成了贯穿秦国全国的水路灌溉网络和水路运输网络,中央集权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初步显示了威力。秦朝在短暂的十五年之内创造了惊人的成绩,除了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之外,还修建了大量的道路和开创统一的邮驿通讯网络。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征调大批人员,以咸阳为中心,陆续修筑东至浙江、山东、河北,南至湖南,西至甘肃东部的三条驰道,从而大大便利了从京师到各地的交通。同时还沿这些道路和边防线建立了大量亭、烽燧和邮驿等设施,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以军事目的为主的通信制度,这在军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秦驰道的历史遗迹。驰道是秦朝道路网的主干,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像四面开花的章鱼触角,穿过高山,越过江河,“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秦朝驰道十分美观,10米左右就栽一棵青松,一路绿影婆娑,成了穿越国土的绿色长城。还有一条专为抵御北方匈奴的“直道”,从今陕西开始,“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黄河,直抵今内蒙古的包头市。南方还修了到大西南的“新道”。这样,这些道路形成了秦朝的“高速公路网”,有效地把边疆和中央地区联系在一起。

这些道路上有专门的休息室,即所谓的驿站、离宫、馆舍,可以作为军用运输士兵和物资,平时作为民用可以用来送信、传递命令,既是“兵站”,又是带旅馆的邮局。西周的“烽火台”现在发挥到了极点,从防卫犬戎的对外,转变为国内控制的对内。

秦朝的“高速公路”如同一个个接力棒,把边疆的“物质和精神”带给中央,把中央的“文治武功”带给边疆,交通网打通了秦国边疆和中央的“七经八脉”,使秦朝对边疆的控制达到“伸缩自如”的地步。

秦朝时期,匈奴仍然是边疆安全的重大挑战。在蒙恬主持下,秦朝发动人民将过去秦、赵、燕三国旧有的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一条东西延袤万余里的长城,以抵御匈奴的南下侵扰。

这条大动脉贯穿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北方,如同一条巨龙舞动在世界的东方。长城的工程极其浩大,以致民众不堪重负。长城上采用了烽火情报制度,顺着烽火台的走向,可以迅速传递事先约定好的信息,把边防情报及时传到京城,使政府早做准备。

秦朝征服了越族,设置郡县,后来又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实行种族同化的政策。秦始皇普遍实行常备军和郡县后备兵制,中央有禁卫军,地方有常备兵,满23岁的男子先守卫京都,一年后再到边防部队中屯田守边。

通过大批居民的迁徙,促进了人种的大混合,不同族群的人要进行交流,不得不借助同一种文字,客观上促进了语言和文字的“大一同”。秦始皇实现了大一统,定疆域,书同文,车同轨,北逐匈奴,南平百越,建立不朽历史功绩。

边疆地区的治理通过文字、度量衡、交通、杂居更加紧凑地靠拢在中央集权的周围,形成了强大的国家政权系统,而这个系统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时间虽短却具有“创造性”的革命性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awrui.net/xuexi/duoxuan/12964.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鸭先知博客

鸭先知博客是一个记录日常学习的博客网站,然后把每天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待与您共同进步。
  • 文章27099
  • 评论0
  • 浏览8800054
排行榜
随机推荐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