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问题:“幽禽兀自啭佳音,玉立雕笼万里心。只为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这是明代方孝孺的诗。诗中“幽禽”指的是____。
本题选项:
A.画眉
B.黄莺
C.鹦鹉
D.凤凰
正确答案:鹦鹉
题目来源:暂无
出题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题目归属:2019年05月第三周答题
拓展阅读:
明代方孝孺诗作《鹦鹉》中的“解言语”是题眼,因此答案是会说话的鹦鹉。
《鹦鹉》
明代·方孝孺
幽禽兀自啭佳音,玉立雕笼万里心。
只为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这首咏鹦鹉的诗,实为感慨人世的不可逞才显能,道出了好事反而成坏事的哲理。
幽禽,被幽禁的鸟,起笔即交待鹦鹉不得自由的处境。“兀自啭佳音”,鹦鹉被囚,仍然还鸣啭着美妙的声音。鹦鹉“玉立”雕笼内,仍然有着“万里心”,向往着翱翔于万里晴空,自由自在地飞游于山林之间。鹦鹉身虽被囚,心却不羁。鹦鹉有着天生优质,玉立,形象优美;佳音,鸣声柔美。诗的后两句即就上述发表评说:“只为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因了鹦鹉能懂得人的语言,还会学人语,就被人捕了来囚在笼里,不能再在山林中了。宋代欧阳修写笼中鸟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山林自在啼。”哪怕是“金笼”总不如“山林”,关键在于自由的可贵。
方孝儒这首诗原系借鹦鹉抒发自己因才贾祸的感慨,意为要不是自己“解言语”,有才学,那也不致被囚入“雕笼”,轮入官场不得自由。而此诗却也体现了祸福相因的哲理。“解言语”原是好事,可是也正因此而锁入“雕笼”,变成了坏事。鹦鹉善解的是“人”的言语,它也就被人捕捉入笼,这是促使矛盾转化的条件。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