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频填空/正文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又被称为己所不欲,____。这是孔子所提倡的“恕道”(推己及人的原则),以自己的心意推测、理解别人的心意,亦即今之所谓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2022年05月12日  阅读 341  评论 0

摘要: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又被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所提倡的“恕道”(推己及人的原则),以自己的心意推测、理解别人的心意,亦即今之所谓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当前问题: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又被称为己所不欲,____。这是孔子所提倡的“恕道”(推己及人的原则),以自己的心意推测、理解别人的心意,亦即今之所谓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正确答案:勿施于人

题目来源:《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四辑

出题单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拓展阅读: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所提倡的”想道”(推己及人的原则),以自己的心意推测、理解别人的心意,亦即今之所谓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其哲学基础是“性相近”(人的本性是相近的)。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一生没有富贵,而且视富贵如浮云。但他并不反对富贵,他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只要是正道,孔子鼓励世人追求富贵。比如他推荐子路从政,赞成子贡经商。

这就是恕道。不以自己的好恶影响他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所欲,也不施于人。

《论语》记载,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的本意,也是被动的“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理解万岁”,无论好与不好,都不加给别人。要用“换位思考”的方法理解别人的思想行为。

孔子还对曾参说过:“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别人问曾参“何谓也?”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北宋人朱熹注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自己的力,努力做好自己,使自己达到“道”的要求,这是忠。推己及人,使他人、天下人也做好他们,也达到“道”的境界,这是恕。

这里的“恕”就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恕”了。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这样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人在躬行仁道的道德实践中,不仅做好自己,还要和他人一起做好,要共同前进。

“忠恕之道”是孔子的“吾道”,贯穿万理万物的“道”,贯穿其一生的“道”。

孔子溯《周礼》为正源,认为春秋社会“乐崩礼坏”,所以他主张“克己复礼”。“克己”,不仅仅是统治者要克制他们的野心欲望,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克制自己的贪欲、私欲,做循礼的君子。孔子给出的药方是“仁”,“仁者爱人”。

“仁”,是孔子思想中道德体系的基石,基于“人之道”,是联系“天道”、“地道”的“人道”,是“君子之道”。天道以恒,地道以厚,人道以仁。“仁”是人的心性,其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则是“礼”。人之道,人的心性为“仁”,表现于外为“礼”,如何知仁达礼呢?把“仁”表现为礼的方法是什么呢?

是“恕”!忠恕!

孔子说:“道非忠恕不行。”“忠恕”的本意就是“推己及人”。己不欲,则不欲人;己达,则达人。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以诚待诚”,推己及人。人心都是肉长的,以忠恕待人,人也会以忠恕待己,则人与人之间就充满了“仁”,世界充满了爱。

恕道的在行使中的表现形式是“中庸”。“中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孔子说:“君子依乎中庸”。君子要行“恕道”,就要走中庸之道,走平和、公正、不偏不倚之道。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人之道”。它毕竟是在那个以“礼乐文明”为基石的时代提出的,虽然指导了中华文明以后两千五百年的农耕文明,但对于现在的商业文明、法制社会,它应该只是我们修身养性、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积极的方法。

恕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中华文明优秀的指导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对于我们,不会过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awrui.net/xuexi/tiankong/10248.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鸭先知博客

鸭先知博客是一个记录日常学习的博客网站,然后把每天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待与您共同进步。
  • 文章27099
  • 评论0
  • 浏览8800054
排行榜
随机推荐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