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频填空/正文
冷蒸”是江苏南通特有的一道传统时令美食,由灌浆饱满、日趋成熟的____制作而成

 2022年05月12日  阅读 403  评论 0

摘要:“冷蒸”是江苏南通特有的一道传统时令美食,由灌浆饱满、日趋成熟的麦穗制作而成。

当前问题:“冷蒸”是江苏南通特有的一道传统时令美食,由灌浆饱满、日趋成熟的____制作而成。

正确答案:麦穗

题目来源:江苏学习平台

出题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拓展阅读:

在每年四、五月间的南通街头巷尾,有一款最具时令的美食——冷蒸,它由灌浆饱满、日趋成熟的麦穗,在除去麦芒麦壳后,经铁锅文火翻炒,再经石磨磨制而成,色泽青碧,麦香浓郁,质地松软,入口糯韧,风味独特。

冷蒸,正字为“冷饤”“冷糽”,又名“麦蚕”“冷嫩”,俗谓“冷蒸”,江苏南通等地流行的一种时令点心,是由灌浆饱满、日趋成熟的麦穗,在除去麦芒麦壳后,经铁锅文火翻炒,再经石磨磨制而成的一种条形食物,在立夏时节、春末夏初上市。

冷饤的“饤”字在当地方言南通话(即通西话)、金沙话、通东话等中读“争”的音。饤,从丁得声。丁作为象声词时可读“争”音。

《诗经·小雅·伐木》一篇中,“伐木丁丁” 的“丁”就读“争”。

《通州志》称之为“冷饤”,食旁是着眼于它是一种食品,饤读蒸音,如《诗经》读“伐木丁丁”一样。

冷饤一词亦见于孙伯龙(孙锦标)的《南通方言疏证》,而清道光时姜长卿的《崇川竹枝词》则写作冷糽,所谓“冷糽搓成金缕丝”也。这两个字从食或从糹,一着眼于用,一着眼于形,照孙伯龙所说是各有取义,在南通都读“正”音。现在人往往写成“冷蒸”,读音虽不用绕弯了,但容易引起误会,因为它的制作并不须要蒸。

明代《明宫史》中此物被写作“捻转”,这是着眼于它的制作过程,佚名的《烬宫遗录》谓“取麦穗煮熟,去芒壳,磨条食之,名曰捻转,以为一岁五谷新味之始”。五谷中麦最先成熟,因此将新麦制成食品还寓有一层象征意义。捻转还有稔转、碾转、连展等写法,其实都是音近所致,由此看来冷蒸、冷饤、冷糽也都是那个捻转的音变,写的都对,都有依据,不必强争谁是谁非。 

如皋等地称之为“冷嫩”;主要分布于海门、启东两县的沙地人称冷饤为“麦蚕”,这是个非常形象的称谓,如果是用传统的石磨磨成的冷饤,形状活似一条条幼蚕。只是如今用机磨制作,已粘成一团,看不出这个形状了。

嘉庆年间,善化唐仲冕任通州知州,曾写有《麦蚕歌》云:“今年颇喜炎夏早,田家竞说麦秋好。甸人堆盘献新麦,搓麦如蚕青缭绕。蠕蜎真疑茧未成,细腻能知蠋将老。已堪饤饾为粉餐,尚有生香含秀草。可怜茕独搜根荄,杂以糠覈鲜一饱。天公分外贻来牟,眼底口边得饼麨。准备畦稜观銍艾,但祝暄和无水潦。因之便拜马头娘,新丝为改衣了鸟。”

此诗结尾的“马头娘”,即民间所供奉的蚕神,而“了鸟”则指衣衫褴褛之状。这是因麦蚕之形而联想到真蚕,借此祷告,希望好收成能改变百姓的衣食困苦。就表达的这个意思看,作为地方官的唐仲冕应是能够关心民瘼的。

不过亦有将冷饤径称为冷蒸的,在清代的《邗江三百吟》中是这样记载的:冷蒸,大麦初熟,磨成小条,蒸之,名冷蒸,以其热蒸而冷食也,并有诗曰:“四月初收麦仁,箫声吹罢卖饧人,青青满贮筠篮里,好伴含桃共荐新。”春末夏初,市面上开始有人卖冷饤,青绿色的冷饤盛在大淘箩里,散发着阵阵清香,冷饤的时令性很强,一般为十天左右,等到麦子黄熟了,冷饤也就落市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awrui.net/xuexi/tiankong/10253.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鸭先知博客

鸭先知博客是一个记录日常学习的博客网站,然后把每天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待与您共同进步。
  • 文章27099
  • 评论0
  • 浏览8800054
排行榜
随机推荐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