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问题: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是____大捷。
正确答案:平型关
题目来源:《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
推荐单位:浙江学习平台
出题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拓展阅读:
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侵华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该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平型关大捷,第一次打败了”日本人不可“的神话。用着简陋武器的八路军,以数百人的伤亡消灭了素有精锐之称的板垣征四郎师团的一个联队1000多人,这使得整个华北乃至整个中国的士气为之一振。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一支中国军队取得过对日作战的胜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但在中国军队英勇抵抗之后,仍未能阻挡日军进攻的铁蹄;7月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失守;整个华北陷入全面危机。
1937年8月13日,日军开始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打响。为速战速决,日军先后投入30万兵力,动用300多架飞机、几十艘军舰,企图通过占领中心城市来迫使中国在3个月之内投降。在日军的疯狂进攻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开始紧密携手、共同抵御外敌。
为了国共两党更好的抵抗日本侵略者,1937年8月1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向全国下达了抗日总动员令;
1937年8月18日,蒋介石同意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公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同日,中央军委发布(八路军)改编命令,数万名红军将士摘下红五星,换上了国民革命军军服。
1937年9月(八路军)又组编为第十八集团军,进入晋东北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序列。此时,侵华日军攻占了晋北重镇大同及周围各县。
1937年8月20日,日军第五师团一部侵占灵丘,21日,日军第二十一旅团长三浦敏事率步炮6个大队分两路向平型关一线进犯,企图突破平型关防线与雁门关以北日军汇合攻占太原,进而占领山西全省。
1937年8月22日,日军开始向平型关、东跑池、团城口等内长城各主要阵地发动进攻,并派战车、飞机助战,受到第二战区守军第七十三师、独立第八旅、第八十四师的顽强抵抗,战斗十分激烈,敌我双方伤亡惨重,使日军连续三天的进攻并无进展。在东跑池指挥作战的三浦敏事,急电师团长坂垣征四郎派兵增援。为阻止日军突破平型关防线,阎锡山命傅作义率两个旅增援,并致电朱德(总司令)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于此,八路军115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平型关一带设伏,打响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
1937年9月23日,林彪、聂荣臻在干部会议上,作出初步计划。
1937年9月24日,友军第2集团军、第6集团军送来“平型关出击计划”,拟定71师附新编第2师及独立8旅一部配合115师向平型关以东的日军出击。115师主力布置在平型关到东河南镇10余里长的公路南侧山地边缘。343旅之686团位于白崖台附近,左侧是685团,右侧是687团,口袋底是第33军之独立8旅、115师第344旅,687团断敌退路并打援敌,688团作为预备队。这一部署使得进攻平型关的敌人完全处于包围圈伏击之中。八路军同时又以一部从关沟出发,主动接应郭宗汾的出击部队。
为打好这场仗,林彪曾三次到平型关乔沟一带进行实地勘察。第一次是他带着参谋人员和电台去的。首先到平型关关口,爬上关口北侧山岭,对着地图观察平型关以东的山势、河沟、村庄和道路。然后下山沿西跑池、东跑池公路到乔沟至东河南,察看峡谷公路两侧的地形地貌;第二次是他化装去侦察的。重点勘察了老爷庙前的地形和乔沟南侧山地地貌,一个完整的伏击战计划在林彪脑海里基本形成;第三次是在上寨动员会后,林彪和聂荣臻带着旅长、团长们去侦察的,并在现场向各团指定了埋伏地点,明确了师、旅、团指挥所的位置。
1937年9月23日,朱德、彭德怀在给林彪的指示中,指出:敌于昨夜以来,忽奇袭国民党军平型关阵地,现正激战中,第115师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但须控制一部于灵丘以南,保障自己之左侧。
同日上午,第115师在灵丘以南的上寨村,召开了全师连以上干部动员会议。会上,师长林彪分析了战局,讲明第115师的胜利条件;副师长聂荣臻作了深入的政治动员,着重阐明为什么打这一仗和如何打好这一仗;并确定了具体兵力部署:第115师以第343旅第685团先敌占领关沟至老爷庙一线南侧高地,截击敌先头部队,即“拦头”;以第686团占领老爷庙至小寨村一线南侧高地,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沿公路进攻之敌,尔后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即“斩腰”;以第344旅第687团占领蔡家峪、西沟村和东河南镇一线阵地,断敌退路,即“断尾”;以师直独立团和骑兵营进抵灵丘至涞源、广灵之间(腰站),阻击敌人增援;以第688团作为师预备队,部署在东长城村。会议强调:“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担当起,也一定能够担当起这救国救民的重任!”
战斗前,115师的部队在冉庄集结。24日傍晚,林彪和聂荣臻下达了各旅、团出击的命令:第343旅于24时出发进入白崖台一线埋伏阵地,第344旅随后跟进。午夜24时,部队按时开进。为了隐蔽,各部选择了难走的崎岖小路。当时大雨如注,狂风不止,加上天黑路滑,行动十分困难。全团上下衣服被淋得透湿不说,几乎都成了“泥人”。深秋,山区的夜晚已是很冷,指战员一个个冻得直打哆嗦。
紧随暴雨接踵而至的是罕见的山洪又突然暴发,奔腾的洪水,拦住了八路军官兵前进的道路,此时战士们只能把枪和子弹挂在脖子上,手拉着手或者拽着马尾巴从齐腰甚至齐胸深的急流中趟过,向预定的埋伏阵地急行,到9月25日清晨经过一夜的风雨行军,115师按照预定时间赶到了伏击阵地并迅速构筑工事实施伪装,一夜风雨过后,加之山洪寒冷透骨,官兵们浑身上下全被洪水泡成了“黄泥汤”,冻得干部战士两腿麻木。同日,独立团到达灵丘与涞源之间的腰站,并打了一个遭遇战。
25日拂晓前,第685、第686和第687团全部进入预伏阵地。队伍在公路南的山沟里隐蔽下来,天还是阴沉沉的,冷风飕飕,又不许生火,战士们只好穿着湿淋淋的衣服在山沟里等待作战命令。同时,以第344旅一部隐蔽进入了东河南镇以北的一个高地,师指挥所则设在沟东南便于观察指挥的山头上。此刻第115师作好了一切战斗准备。
腰站阻击战
杨成武的独立团作为先头部队,于1937年9月22日到达了晋东北灵丘县的上寨镇,9月23日杨成武将侦察到的情况报告了师部,并判断日军第二十一旅团有可能进犯平型关。此时,平型关战斗的方案开始在林彪的心中酝酿着,在林彪的方案中,独立团是一颗重要的棋子,很快,杨成武就接到了林彪的命令,独立团向日军进攻的方向前进,放过其先头第二十一旅团,阻击敌人后续部队,截断(腰站至驿马岭地区)涞源与灵丘之间前来增援的日军,确保师主力在平型关地区歼灭日军第二十一旅团。
腰站位于涞源以西大约二十公里处,是涞(源)灵(丘)公路上一个小村,在山谷之中,四面是光秃秃的高山。从腰站沿公路东去就是驿马岭,翻过驿马岭,就是河北地境。驿马岭山上有一隘口,涞灵公路即从该隘口穿过。要从涞源向平型关进发和增援,驿马岭上的隘口是必经之地。
24日清晨,杨成武即率独立团以急行军速度向腰站前进,于中午抵达阵地,一口气未喘匀,前哨阵地已与灵丘方向开来的日军先头小股部队接触,双方展开交火,独立团小有斩获。
独立团24日下午赶到山下白羊铺时,日军第9旅团第11联队的主力已经占领了腰站(驿马岭)山顶的隘口。25日凌晨,涞源城又开来了日军的一个联队。独立团面对的,是兵力超过自身数倍的敌人。
又是一场硬碰硬的较量,独立团1营兵分三路:1连负责正面阻击,2连从右翼袭取隘口,3连迂回至南面更高些的山峰,用火力压制隘口上的日军。
曾保堂,时任115师独立团1营营长,担负阻击援敌任务。其时,驻涞源的日军第5师团第9旅团其中的1个联队正向灵丘方向移动,其先头部队已占领驿马岭隘口,一部向腰站方向搜索前进。(当日军一部)接近腰站阵地时,负责在此阻击的曾保堂举起驳壳枪,打响了平型关战斗的第一枪。瞬时,机枪、步枪、手榴弹响成一片。战士喊着“冲啊’‘“杀”“杀’”和鬼子开始了白刃战。一个战士倒下去,又一个战士冲上去。激烈的战斗中,独立团1营教导员张文松(身先士卒,击敌侧背,不幸中弹牺牲)、1连连长张德仁(在捅杀数名鬼子后身负重伤,以最后之力抱住一名鬼子滚下山崖)、2连1排“麻排长”先后壮烈牺牲。1营1连和3连减员过半,有的班排全部阵亡,牺牲人员的遗体上,不少是身中数弹。在独立团将士的全力阻击下,日军在腰站(驿马岭地区)留下了300多具尸体。
25日下午4时,接到师部发来打援任务胜利完成的电报后,独立团预备队和1营1个连又立刻插向敌人侧后方投入战斗,鬼子夺路逃向涞源城,独立团乘胜追击了50多里,光复了涞源。
据中共历史网《平型关战斗中的“三羊(杨)开泰”》一文写道:面对八路军之勇猛顽强,日军为之胆寒,一时裹足不前,只是作消极防守,直至平型关战斗胜利,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
乔沟伏击战
平型关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平型关山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是一条由东北向西南伸展的狭窄沟道,地势最险要的是沟道中段,长约十多里,沟深数十丈不等,沟底通道仅能通过一辆汽车,能错车的地方极少,而南北沟岸却是比较平坦的山地,是伏击歼敌的理想地。然而在平型关一带的乔沟,则是一条很窄的沟壑,它是黄土丘陵被雨水长期冲刷形成的一处险隘,是过去灵丘至太原的官道,出了灵丘县城后,必经乔沟,所以乔沟就被115师首长确定了伏击点。
25日清晨7时,平型关大捷的主战场—乔沟伏击战打响。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由东向西缓慢地进入乔沟峡谷公路。当敌先头部队进入关沟与辛庄之间的叉路口时,早已埋伏好的115师685团、686团、687团同时开火,步枪、机枪、手榴弹、迫击炮的火力倾泻而下,突然发起猛烈攻击。顿时打的毫无戒备的敌人人仰车翻,一片混乱,趁此时机八路军对陷入混乱的日军实行分割、包围,与敌进行白刃格斗。
战斗打响后,除了686团居高临下占据一定的地利优势外,685团和687团的战斗都是在开阔的河谷地带展开的。担任占领关沟至老爷庙一线南侧高地,截击敌先头部队,即“拦头”歼敌任务的第685团,最激烈的白刃格斗在二、三营的阵地上展开。二营五连连长曾贤生同志,外号叫“猛子”。战斗打响前,就鼓动部队说:靠我们近战夜战的光荣传统,用手榴弹刺刀和鬼子干,让他们死也不能死囫囵了。发起冲锋后,曾贤生率先向敌人突击,二十分钟内,全连用手榴弹炸毁了二十多辆汽车。在白刃格斗中,曾贤生一个人刺死十几个鬼子。曾贤生身上到处是伤是血,当一群鬼子向他逼近时,英雄连长曾贤生同志拉响了仅有的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曾贤生的壮烈行为鼓舞着身边的战友们。五连指导员身负重伤,依然指挥部队;排长牺牲了,班长顶替;班长牺牲了,战士接上指挥。打到最后,全连只剩三十多位战友,却仍然顽强地与敌人拼杀。三营的九连和十连,冲上公路后伤亡已经很大,但依然勇敢地与敌人拼杀,以一当十,没有子弹了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枪托,枪托折了就和敌人抱成一团扭打,哪怕只有几秒钟的空隙,战士们也能飞速地拣起石块将鬼子的脑壳砸碎。战斗到最后,两个连队眼睛都打红了,尽管伤亡过半,可是战斗情绪却依然旺盛得很。当敌人的退路即被截断以后,便是拼命地冲杀,企图抢占公路两侧制高点——老爷庙。
争夺老爷庙
老爷庙梁位于乔沟的东北侧,25日清晨乔沟伏击战打响后,这里的争夺最为激烈。为夺取制高点,敌我双方展开了殊死较量。当敌人企图抢占公路两侧制高点——老爷庙后,林彪对686团团长李天佑说:你们一定要冲下公路,把敌人切成几段,并以一个营抢占老爷庙。拿下了这个制高点,我们就可以居高临下,把敌人消灭在沟里!。
李天佑跑回团指挥所,立即令右侧的3营冲下公路,攻占老爷庙。2营随后跟进。经此耽搁,日军已经占领了老爷庙。但日军不懂山地战术,除以一小股兵力抢占了老爷庙外,大部分敌人始终挤在公路上挨打。
此时,三营战士钻进烟雾里,有的往前跑,有的往前爬,有的往前滚,当战士们冲上了公路后,便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只见枪托飞舞,马刀闪光,吼杀声、爆炸声,搅成一团,经过半个小时的拼杀,敌人支持不住纷纷藏到汽车底下。此时,八路军的战士向敌人喊话:“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然而,眼前的敌人不仅不懂中国话,而且还是一群经过法西斯军国主义训练的顽固派。许多战士因为缺乏对日军作战的经验,反被垂死的敌人杀伤了,敌军的伤兵同我们的伤员扭打,直到拼死为止。有人报告说:三营伤亡很大,冲上公路以后,九连干部差不多打光了,全连只剩了十多个人,战斗仍然激烈地进行着。由于山上和山下火力的夹击,山坡又陡,三营营长还负了伤,可是坚持不下火线,继续指挥部队作战(摘编于李天佑的《首战平型关》)。
在这紧急时刻,据时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旅部通讯队通信员陈昌元回忆:战斗命令是师首长在前线指挥所下达给旅首长的,当时是为了配合左侧山上的686团3营向老爷庙发起冲击,他奉命向687团2营传达首长下达的“立刻占领老爷庙制高点,截断日军向外突围”的作战命令,此时687团2营一部配合686团3营及时堵住了日军向老爷庙突围的缺口。在2营的积极援助下,终于占领了老爷庙制高点。
在686团占领了老爷庙制高点以后,从两面居高临下,打得山沟里的敌人无处躲藏。可是,当敌指挥官猛然醒悟过来以后,便立即挥刀喊叫,指挥敌兵争夺老爷庙制高点。此时敌人的大炮、快速骑兵失去了作用,只有成群成队的步兵往老爷庙制高点上爬,此刻686团官兵沉着以待,瞄准敌人,等待敌人靠近时一齐开枪,敌人冲上来,又被打下去。经过反复较量,五六百敌人又蜂拥而至地向老爷庙发起攻击,同时敌机贴着山头在空中支援着敌人,不巧(副团长)杨勇同志负伤了,情况十分严重,敌人越来越多并且拼命地往上攻击。鉴于此状,团长李天佑命令部队:一定要坚持到底,直至最后一支枪,最后一颗子弹。老爷庙制高点的争夺战打到下午1点,687团攻了上来。李天佑看敌人的后尾一乱,觉得消灭敌人的时机到了,便立刻命令部队加强火力进行反击(摘编于李天佑的《首战平型关》)。
9月25日15时,687团从东侧、685团从西侧围上来,686团从老爷庙高地发起攻击,而独立团则顽强阻击涞源援敌。至此,日军坂垣第5师团第21旅1个大队和后勤人员1000余人成了瓮中之鳖。在乔沟的这场伏击战中,中共八路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胜利。
当686团完全控制了兴庄至老爷庙之间的山沟以后,又马上按师首长战前的指示,向西面的东泡池方向发起进攻,经过反复冲杀,将敌2000人包围在东泡池一带,但因东跑池防线的正面防守未按预定计划向东出击,致使东泡池一带的日军向北侧团城口方向逃窜。
据时任国民党第十七军第八十四师第二五一旅旅长高建白在《晋绥抗战.在团城口抗战的第十七军》中写道:这时,八路军已在关外东泡池蔡家峪一带阻击敌应援部队,给敌以巨大打击,取得辉煌胜利,给我部以莫大鼓舞,官兵为之振奋,不料晋绥军十六个团一直没有出击。
平型关的胜利,增强了党派的威望,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平型关之战是由一系列战斗组成的。以乔沟伏击战为主(含685团在关沟路口的阻击日军第21联队第3大队的战斗),全部战斗还应包括:343旅东跑池的攻击战、独立团驿马岭阻击战、三山阻击战、骑兵营倒马关袭击战。
这些战役被统称为平型关战役是比较合理的,至于第二战区组织的更大规模的平型关抗战,当时阎锡山上报国民政府军委会的战斗要报就称为“平型关会战”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