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问题:“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蔽月山房》,与此中哲理最接近的是____。
本题选项: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正确答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目来源:暂无
出题单位:暂无
题目归属:2019年02月04日 - “学习诗词”(三)
拓展阅读:
《蔽月山房》
明·王守仁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苏辑《题西林壁》。可以理解为看问题若能突破自身局限,方可以认识全貌。“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出自苏轼《琴诗》,可以理解为讲琴声发生的因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朱熹《观书有感》,讲没取新知的愉悦和重要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射行”出自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讲实践对于认知的重要性。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蔽月山房》,与此中哲理最接近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意思是,从我们的角度看,山要比月大很多,但如果我们到天上或月球上去看,就会发现其实月比山更大。这说明我们看问题,往往会被它的表面所欺骗。我们的视觉,直觉,听觉等感官认识都是不充分的。很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也就是说,要想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变换角度,多维度地去认识事物。不能以一时一地一人的认识为真理。否则就会变成井底之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