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项答题/正文
庙底沟文化,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仰韶中期文化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文化的陶器制作大多比较精致,以夹砂和泥质的红陶为主,陶器上的纹饰主要是____、____和____

 2022年12月27日  阅读 342  评论 0

摘要:问题:庙底沟文化,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仰韶中期文化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文化的陶器制作大多比较精致,以夹砂和泥质的红陶为主,陶器上的纹饰主要是____、____和____。答案:A.线纹B.绳纹D.彩绘。

本题问题:庙底沟文化,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仰韶中期文化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文化的陶器制作大多比较精致,以夹砂和泥质的红陶为主,陶器上的纹饰主要是____、____和____。

本题选项:

A.线纹

B.绳纹

C.彩绘

正确答案:A.线纹 B.绳纹 C.彩绘

题目来源:暂无

推荐单位:河南省委宣传部

出题单位:三门峡市委宣传部

题目归属:2021年10月18日 - “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专项答题

拓展阅读:

庙底沟文化,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仰韶中期文化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文化的陶器制作大多比较精致,以夹砂和泥质的红陶为主,陶器上的纹饰主要是线纹绳纹和彩绘。

庙底沟文化,正式名为“庙底沟类型”,是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庙底沟类型存在的时间长达1000年,是当时中国文化圈中最强势的文化。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分布在东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汉,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对文化差异明显的南方两湖地区影响也非常强烈。这种影响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已处于仰韶文化彩陶工艺的盛期,多为红底黑花,出现少量白衣彩陶,沿袭了史家类型的彤态和风格,与半坡类型彩陶风格迥异。典型遗址有河南渑池仰韶村、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遗址等。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存在于公元前4005年~公元前2780年,这是仰韶文化最繁盛的时代,不仅文化中心东扩,而且迅速地向四面八方发展,庙底沟文化类型以人口扩张为驱动力,大量向周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移民,使得西到甘青、东至海岱、东北到河套和辽宁、南到江汉的地域都被卷入考古学上的“庙底沟化”过程中,这与商代政治地理范围有惊人的相似,在地理和文化上为夏商乃至秦汉以后的中国奠定了基础。

庙底沟文化是当时中国文化圈中最强势的文化。它不仅遍布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和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中,都有发现;它的影响,向西远抵青海,西南则深入川西北,向北越过河套,东南则进入苏北,范围之大,差不多遍及半个中国,是任何中国史前文化所不及的。庙底沟的彩陶是其标志性器物,在传播的过程中,携带了文化传统,将广大区域居民的精神聚集到了一起,标志着华夏历史上的一次文化大融合,是一个伟大文明的酝酿与准备。 

陶器以深腹曲壁的碗、盆为主,还有灶、釜,甑、罐、瓮、钵及小口尖底瓶等,不见圜底钵。彩陶数量较多,颜色黑多红少,全为外彩而无内彩,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亦有动物纹饰。这些纹饰交互组成,并不均匀周整,也无一定规律。磨制石器以石铲较多,骨器出土较少,种类也显得简单。

1950年代河南省陕县发现的庙底沟遗址,是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堆积,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证据。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遗存(公元前3900年)的有房址2座、窟穴168座,屋内还发现有火塘。出土的工具以打制砍斫器、刮削器、石刀、石铲为代表。陶器多为红陶,也有少数黑陶、灰陶,彩绘则以黑色为主。

历史上的今天
12月
27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awrui.net/xuexi/zhuanxiang/17605.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鸭先知博客

鸭先知博客是一个记录日常学习的博客网站,然后把每天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待与您共同进步。
  • 文章27579
  • 评论0
  • 浏览10321252
排行榜
随机推荐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