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项答题/正文
1981年5月,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____在陕西洋县被发现。此后,我国对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介绍,该动物由发现之初的7只

 2022年03月04日  阅读 331  评论 0

摘要:问题:1981年5月,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____在陕西洋县被发现。此后,我国对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介绍,该动物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长至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答案:朱鹮。

本题问题:1981年5月,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____在陕西洋县被发现。此后,我国对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介绍,该动物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长至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

本题选项:

A.大熊猫

B.朱鹮

C.亚洲象

D.海南长臂猿

正确答案:朱鹮

题目来源:暂无

出题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题目归属:2022年03月03日 -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专项答题

拓展阅读:

1981年5月,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陕西洋县被发现。此后,我国对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介绍,该动物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长至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

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是鹮科、朱鹮属的鸟类动物,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体重1400-1885克,体长68-79厘米。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

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由双亲孵化及育雏,孵化期约30天,40天离巢,性成熟为3岁,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通过科学家的努力,人工繁殖,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2021年5月的7000余只。

1953年和1959年鸟类学家曾在中国甘肃武都、康县采到过朱鹮标本。在1981年以前,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的朱鹮是在1964年。而后,在1964-1981年这十几年间,再也没人见过朱鹮的踪迹。

1978年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们组成考察队,调查了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地区,跨越九个省区,行程5万多千米。

在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在陕西省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的山林中发现两个朱鹮的营巢地、七只朱鹮,其中四只成鹮、三只幼鹮。当时,这两对朱鹮都忙于哺育幼雏,这说明它们都是有繁殖能力的个体。正当鸟类学家们专心观察这两个稀世珍禽的家庭时,一只幼鸟从巢里掉了出来。幼鸟落到地面后,鸟类学家们立刻把它拣回,火速运到北京动物园。经过鉴定,这是一只雄性的小朱鹮,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被收入了北师大版的四年级下期成为课文。

从1993年至2003年,在中国陕西、北京等地共建立了十三个朱鹮保护地,总面积达四千二百三十公顷,此外为了扩大种群,北京动物园还积极开展朱鹮人工繁殖的研究,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繁殖朱鹮的科研机构。

2005年8月9日,中国汉中朱鹮生存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8年,朱鹮在中国浙江省德清县开始进行野外放养训练和养殖,浙江大学提供技术支持。

2008年,朱鹮已经在德清县朱鹮繁育基地繁育种群规模多达100只,该谱系朱鹮种群已基本稳定,并于2012年于日本召回10只朱鹮。

中、日两国从1985年起共同保护朱鹮,并签订了《中日共同保护朱鹮计划》,各自为立法及教育推广保护朱鹮而努力。

朱鹮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洁白的羽毛,艳红的头冠和黑色的长嘴,加上细长的双脚,朱鹮历来被日本皇室视为圣鸟。

朱鹮的拉丁学名“Nipponia Nippon”直译为“日本的日本”,以国名命名鸟名,足见朱鹮对于这个国家的重要性。更有古代《日本书记》中记载,朱鹮是代表日本的鸟类。

朱鹮栖息地被大面积破坏,使日本的朱鹮濒临绝灭的困境。

1967年,鉴于当时朱鹮数量呈急速下降的趋势,日本在新潟县佐渡岛建立了日本朱鹮保护中心。当时,除人工饲养的朱鹮外,日本还有野生的朱鹮。

但是到1978年,野生朱鹮产的卵很多不受精,不能孵化。到1979年,日本全境只剩下8只朱鹮,这些幸存的朱鹮全部生活在佐渡岛。

1981年,又有2只朱鹮死去。为了使朱鹮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地,日本政府决定把6只野生朱鹮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他们希望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和精心的饲养使朱鹮再度繁衍。但事实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

1982年8月,佐渡岛保护中心有5只朱鹮,到1985年只剩下3只。

1981年,陕西省发现了7只朱鹮,中日两国开始协商保护事宜。同年,同样偶然的是日本佐渡残存的5只朱鹮全部被捕获。85年从中国借来了花花等3只朱鹮,但是这次“国际婚姻”失败了,到95年时只剩下了阿金1只,让日本产朱鹮延续子孙的梦想一度濒临破灭。

1998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向日本赠送一对朱鹮后,2000年10月访日的朱镕基总理又将美美(雌)“借”给了日本。从赠送到借贷,其过程和熊猫一样。

2002年,新潟县环境部的堀井道夫说,“日中双方都有交换雏鸟的需要,但是提到朱鹮,就很容易成为外交问题。”“今年发生了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沈阳领事馆事件,已经不好说话了。不过今年是恢复邦交30周年,应该还有借贷的希望。”曾经担任佐渡朱鹮保护会长的佐藤春雄则说,“不要再刺激中国了。”

2007年11月15日,日本环境省于宣布,自2003年4月以来因禽流感中断至今的日中朱鹮交换活动将重新启动,中国将于18日向日本赠送两只朱鹮,而日本则将在20日把13只朱鹮送往中国。

据悉,此次日方送出的13只朱鹮是2000年自中国获赠的“美美”(雌性)的孩子,它们陆续出生于03年至07年期间,出生后便一直由佐渡朱鹮保护中心(位于新潟县佐渡市)饲养,其中8只雄性,5只雌性。中方赠送美美时,双方曾约定“其生下的幼鸟由日中两国平分,奇数只将归还给中国”。

而中方此番赠送的朱鹮为雄雌各一只,年龄均为4岁。中国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将组成6人代表团随行护送,19日双方将在佐渡市举行交换仪式。今后这两位“新客人”也将由佐渡朱鹮保护中心负责饲养。

2007年4月日中首脑举行会谈时就重启朱鹮交换活动达成了协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当时表示将向日方另赠两只朱鹮。

经过多年的保护机构建立、栖息地保护与改善、人工饲养和野化训练,截止到2010年朱鹮已近2000只,野外就有600多只。

2012年8月中方原计划向日本赠送两只朱鹮,但由于2013年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对立激化,中方担心原定在中国举行的朱鹮赠送签字仪式会导致国内舆论的反弹,因此决定暂缓该计划。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awrui.net/xuexi/zhuanxiang/7237.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鸭先知博客

鸭先知博客是一个记录日常学习的博客网站,然后把每天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待与您共同进步。
  • 文章27099
  • 评论0
  • 浏览8800054
排行榜
随机推荐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