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的“河”是指?
A.长江
B.黄河
C.淮河
D.渭河
正确答案:黄河
答案解析:这是一句民间谚语,来源是从前黄河河道不固定,经常会改道,所以才有了“河东”和“河西”,故指的是黄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拼音:sānshí nián Hédōng,sānshí nián Héxī)是一则来源于民间故事的复句成语,该则成语最早见于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义是三十年前好的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河:黄河)。后比喻世事或人的命运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兴衰荣辱,没有定数。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分句,也可独立成句。也说“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般认为来自于民间故事。在古代,由于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严重,河道不固定,经常泛滥成灾。黄河经常改道,改道后,原来在河东的地方很可能就变到河西面去了,所以俗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里的河就是黄河。在流传过程中,也有说“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说法尽管不同,但意思一样。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风水轮流的说法,本来是带着封建迷信色彩的,但引申到世事兴衰,轮流转换,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所以被人认可,被人喜爱,是它用自然规律的观点看待人生,而不是一成不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辩证观点,也同样可以用来观察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兴盛与衰落,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具有规律性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条谚语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历史是前进的,万不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是辩证的,万不可用固执的眼光看待一切。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