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你知道吗?在古代,秋分这一天又称为?
本题选项:
A.宵夜
B.宵中
正确答案:宵中
出题单位:答答星球
答题路径:支付宝APP - 【答答星球】小程序
答案解析:古人把秋分这一天称为“宵中”。因为秋分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所以称为“宵中”,又名“日夜分”。
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发展成完整的体系,秋分是最早出现的节气之一。考古发现距今约4000年的陶寺遗址,已经有了可以测定出秋分节气的观象台。据《尚书·尧典》记载,尧曾命羲和、羲仲、和仲、和叔分赴四方,专门负责根据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所谓:“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其中还提到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秋分,分者,平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古人将其分为四季,秋分处于立秋和霜降中间,平分秋天。《春秋繁露》总结了秋分的特点:“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时节,阴阳相半,昼夜平分,寒暑平均。
秋分,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这个时节,雷声渐渐地远去,小虫子开始为自己的越冬做准备,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封住洞口,雨水逐渐减少,水洼渐渐干涸。
古人在秋分常常会有悲秋、思乡、韶华易逝的惆怅,但是在今天人们的观念里,秋分更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人们在春播夏耘的辛勤劳作后感受收获的喜悦。2018年,国家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反映了这种变化。在此时注重尝新,品尝芋头、菱角、毛豆等新鲜的应季食材。秋分节气也是桂花繁茂的时节,桂花糕、桂花圆子、桂花茶等桂花制成的饮食也是时令美食。
秋分日标志着时间的转换,特别容易觉醒人们心中的生命意识。在古人的诗作中,有不少抒发“物既老而悲伤”的生命感慨;在外漂泊的游子往往会想念家乡。我国十分重要的传统大节中秋节时在秋分节气前后,发展成为一个团圆节,大概也与秋天人们容易感伤、而格外需要亲情的安慰有关。唐朝诗人元稹有《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颻影,雷收振怒声。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风清云散,大地一片肃静,这时忽然看见大雁从天空飞过,忽然心头一惊。这一惊,是惊时光的飞逝,怕也是惊人生的变迁。
南宋诗人陆游面对“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的光景,也在《秋分后顿凄冷有感》中感慨自己韶华已逝,不过难得的是,明知“老当逝”,诗人仍然能够壮心不已:“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
不过,在秋的萧杀寂廖之中,若有知己相半,便又是别样滋味了。唐代诗人贾岛的《夜喜贺兰三见访》中就充盈着喜悦之情。“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时间还没有来到深夜,泉水的声音在静谧的秋夜中都显得聒噪,甚至可以惊动栖息的松鹤,风吹云散显出白色的夜月,诗人久居山间,在即将秋分的时节,难免有清寂忧愁之感,此时恰有知己朋友来访,一起躺在石头上说古道今、畅叙文章,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的,以至诗人径以“喜”字来点题了。
古人特别注重顺天应时,讲究时令,强调人的行为应该符合天地运行的规律。在昼夜平分、寒暑平均的秋分时节,古人更尊重公平、寻求公义,会校准度量衡等各种准器,《礼记·月令》提到:“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正钧石、角斗甬。”
此外,《礼记·月令》记载,秋分时节会给予老人特别的照顾,“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又载:“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囷仓。”庄稼马上就要丰收了,这个时候要修仓库,便于储存粮食,这时候还要老百姓积聚菜蔬,及时种麦,不误农时,所谓“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畜菜,多积聚。乃劝种麦,毋或失时。”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