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问题:甘肃省敦煌市汉代敦煌烽燧遗址和玉门市、酒泉市汉代酒泉郡烽燧遗址中发现的简牍,统称为敦煌汉简。敦煌汉简是____。
本题选项:
A.木简
B.竹简
正确答案:木简
题目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出题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拓展阅读:
甘肃省敦煌市汉代敦煌烽燧遗址和玉门市、酒泉市汉代酒泉郡烽燧遗址中发现的简牍,统称为敦煌汉简。敦煌汉简是木简。
敦煌汉简指的是今甘肃省河西疏勒河流域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竹、木简牍,因首次发现于敦煌而得名。
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Mark Aurel Stein, 1862-1943)在敦煌西北烽燧遗址发掘708枚。
1913-1915年斯坦因在敦煌烽隧遗址以及在安西、酒泉两县境内共发掘189枚。
1920年周炳南在敦煌小方盘古城发掘17枚。
1944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遗址附近发掘49枚。
1977年嘉峪关市文物保管所在玉门花海烽燧遗址发掘91枚。
1979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在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发掘1217枚。
1981年敦煌市博物馆在敦煌县西湖酥油土以北烽燧遗址发掘76枚。
1986-1988年敦煌市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陆续于后坑墩等地采获137枚。以上简牍总数达2,480余枚。第1、2批简牍藏于伦敦不列颠博物馆(British Museum),第4批藏于台湾省台北图书馆,其余几批分藏于甘肃省文物古各研究所、敦煌市博物馆等单位。
绝大部分是汉代敦煌郡和酒泉郡所属各烽燧的文书档案,内容多数与屯戍活动有关。由于各批出土简牍的不断积累,对于汉代屯戍活动以及对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中西交通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原始资料。
一些争论了几十年、悬而未决的问题,例如关于玉门候官及其管辖范围、玉门关址、屯兵与屯田活动等等,只要将这些出土简牍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进行深入地探索,就不难找到答案。马圈湾烽燧遗址所出王莽派往西域约五威将王骏的幕府档案,具体再现了西汉末年王莽为摆脱因篡夺刘氏政权而引发社会矛盾愈益剧烈的困境,对西域各国发动不义战争的情况。
此外,还有诏书的抄件,其中最突出的是玉门花海烽燧中出土的一枚37厘米长的七面棱形觚,上面212字中的前半部133字,据考证是武帝遗诏,可补史书关于武帝诏立太子刘弗陵一事记载的不足。其他如律令、历谱、字书、医方、算术书、水利书、相马书及私人函扎等类的简牍,数量虽很少,也都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敦煌汉简的出现,使我们看到了简牍的实物。
在这2000多枚简牍中,各种形制比较齐全,有一般书写一行的简、还有在稍宽的简上书写两行字径称为「两行」的简、多面棱形的觚、书写多行文字的长方形的木牍等等,另有为数不少的柹,这是写错或者利用旧简时以书刀削下的竹、木废片,上有残存的字迹,俗称削衣。简一般长23.3厘米,合汉尺一尺,用麻绳以两道或三道编缀成册。
历史上发现的简牍实物早已亡佚,本世纪初敦煌汉简首现于世,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由于最先被外国人发掘和整理,对其研究一起步就具有世界性。迄今80余年来,随着简牍不断出土,其有裨于史学,越来越被学者共识,世界各国很多学者都参加到研究的队伍中来了,中国简牍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
罗振玉、王国维于法国沙碗(Edouard Chavannes, 1865-1918)发表首批敦煌汉简释文和简影的次年,即1914年,出版合着的〔流沙坠简〕,收录敦煌汉简近600枚,这是我国研究简牍的开端。该书运用考据学研究简牍,成续卓着,其方法和论点一直到现在仍然影响着国内外对简牍研究的思路,奠定了简牍研究的基础。可以说,敦煌汉简的发现和研究,揭开了现代简牍学的第一页,简牍学的创立,其功自应列于榜首。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