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问题:全国首个“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基地”是四川省的____。
本题选项:
A.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B.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正确答案: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题目来源:暂无
出题单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拓展阅读:
自2009年起,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承接大熊猫放归工作,是全国首个“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基地”。
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小相岭山系、大渡河中上游、贡嘎山东南面的石棉县境内,总面积4.79万公顷,是以大熊猫小相岭野生种群、红豆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最濒危的大熊猫种群――小相岭大熊猫种群方面具有核心价值。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典型,物种多样,且珍稀物种群落丰富,共有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大熊猫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极高。
2011年6月,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正式启动。2011年底,国家林业总局在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启动建设四川小相岭大熊猫放归基地。建设内容包括大熊猫放归前适应基地、工作站、观察塔、大熊猫放归可移动监测站、供电线路、归房改造、基地环境改造和绿化工程以及监测道路维护等,总投资2000万元。
2012年9月底建成中国首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10月,国家环保部国家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并通过。
2013年11月6日,国家林业局和四川省林业厅在石棉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联合举办“小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揭牌仪式”,“小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在石棉正式挂牌;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山西灵空山等23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批准四川省栗子坪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4年,编制《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则》《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四川小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上档升级建设规划》,争取2014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禁止开发建设项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大熊猫国际合作项目等,启动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准化和大熊猫放归基地二期工程建设,建标准化界桩标牌460余个,提升保护区管理能力。因栗子坪保护区在大熊猫野化放归、大熊猫走廊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2014年石棉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大熊猫放归之乡”称号。以此表彰栗子坪保护区在保障区域小种群大熊猫可持续发展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2015年,制定《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争取国家禁止开发区中央补助资金330万元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央补助资金270万元,启动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基地升级打造,完成大熊猫放归监测道路、监测信息化、野外观察、DNA分子试验室等建设。
2016年,完成《石棉县大熊猫保护区管理规划》《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2016年保护规划》《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年科研计划》等编制并通过审定,《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评审,并争取到位2016年国家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300万元,完成野外观察塔和DNA分子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
2018年,争取大熊猫国际合作资金636.5万元,启动实施石棉县孟获城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2009—2017年在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放归大熊猫“泸欣”“淘淘”“张想”“雪雪”“华姣”“华妍”“张梦”“映雪”“八喜”等9只。
2009年3月26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兴隆乡一条公路上,“泸欣”因病饿不能自由移动,被村民发现后获救,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治疗和调理一个多月后,经专家评估认为“泸欣”身体全面恢复,行为能力正常,适合进行异地放归。
2009年4月29日,“泸欣”在小相岭山系的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公益海成功放归,为全球首只异地放归大熊猫。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小相岭山系现有大熊猫30只。其中公益海群21只,石灰窑种群9只。大熊猫“泸欣”的成功放归,开启了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小种群夏壮探索之路。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西华师范大学和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共同组成专职野外跟踪监测队,利用项圈无线电跟踪、GPS定位、活动痕迹定位、采食量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粪便DNA收集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泸欣”在野外的日均移动距离、活动范围、活动节律、觅食选择、栖息地选择等情况,分析其融入当地种群情况。“泸欣”的生活状况良好,形成了固定巢域,已完全适应小相岭山系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的生活环境;2014年,通过DNA样本收集和遗传分析最终确定“泸欣”已融入当地大熊猫种群,参与交配繁殖并成功产崽育幼。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异地放归大熊猫、促进大熊猫小种群复壮取得突破性成功,大熊猫小种群保护进入一个新的里程。
“淘淘”放归“淘淘”,人工繁殖大熊猫,雄性,2010年8月3日出生在卧龙保护中心的野化圈舍,这是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基地诞生的大熊猫宝宝;放归时2岁,体重210千克;“淘淘”从小就能跟妈妈“草草”一起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各种生存技能,不依赖人类;2012年,经监测“淘淘”的生理生化指标达到放归标准,经专家审查同意佩戴GPS项圈于10月11日在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公益海麻麻地放归野外。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小种群复壮研究的新里程。四川小相岭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在此起步,并一步步向大熊猫小种群复壮迈进。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组成专职监测队对其进行监测,研究“淘淘”的生活频率、栖息地选择、取食状况以及与当地大熊猫种群的交流等情况。
监测结果显示,大熊猫“淘淘”健康生活在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内并逐渐形成固定活动区域。监测人员多次在野外拍摄到“淘淘”活动影像资料,并于2013年10月13日对其进行回捕更换GPS项圈。
“张想”放归“张想”人工繁育大熊猫,雌性,2011年8月20日出生在野化放归培训圈中,是野化大熊猫“张卡”在野化环境下产下,放归时2岁,体重约40千克;“张想”从生活到放归一直与母亲“张卡”生活在野化环境中,并接受野化培训,最终通过放归考核,达到放归条件。
2013年11月3日,全球首只母兽带崽培训的雌性人工繁育大熊猫“张想”在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适应场自然放归。经过监测观察,“张想”各项身体指标正常,并于12月中旬从适应场放归大自然。西华师范大学、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组成专职监测队,对其进行长期监测,监测其活动频率、栖息地选择、取食状况以及与当地大熊猫种群的交流等情况。2014年4月21日,成功回捕“张想”,就地进行各项生理指标检查后再次放归野外。监测结果显示“张想”的各项活动指标正常,并能及时躲避人类干扰,已安全适应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外生活环境。2016年4月,“张想”经拖乌山廊道由小相岭大熊猫公益海种群区域迁移至大熊猫石灰窖群区域活动。
2014年10月14日,经过两年野化培训,“雪雪”在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适应场放归野外。“雪雪”的放归为人工繁育大熊猫野化放归积累了宝贵的科研及监测经验。
2014年11月23日,监测队员发现“雪雪”因病死亡在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洪山区域。
2015年11月19日,“华姣”在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益海麻麻地成功放归。
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职监测队,对“华姣”的活动频率、栖息地选择、取食状况以及与当地大熊猫种群的交流情况进行连续跟踪监测,发现“华姣”经麻麻地、老206沟、大洪山到竹马,主要在石棉县竹马和甘洛县海棠交接处活动。
2016年10月20日上午11时,“华妍”和“张梦”在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放归大自然。这是全球首次尝试同时放归两只大熊猫,既检测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观测它们同时放归野化的生存能力,是一次全新的科研探索。“华妍”“张梦”的放归,对进一步复壮小相岭山系大熊猫野外小种群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职监测队,对两只大熊猫的活动频率、栖息地选择、取食状况以及与当地大熊猫种群的交流情况进行连续跟踪监测。
“华妍”GPS项圈于2016年12月在麻麻地沟一带脱落;2017年6月,大熊猫重点区域调查在麻麻地沟一带采集到大熊猫新鲜粪便,疑似“华妍”,须在粪便DNA分析后确认。“张梦”GPS项圈于2017年2月6日至8日在阿鲁伦底河底岸靠孟获城一带自动脱落,并有新鲜粪便;6月初,接冕宁县拖乌乡黄家坝村群众报告发现大熊猫后,监测队组织人员进行搜寻调查,初步判断该个体为“张梦”,其身体状况正常,出现排粘现象。
2015年12月13日,“八喜”与母亲“喜妹”一同转移至天台山第二阶段适应性野化圈。“映雪”,雌性,野化大熊猫,2015年7月12日生于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体重65千克,母亲“思雪”,父亲为具有野化血缘的大熊猫“白杨”。2016年12月13日,利用母兽带崽伪装法进行为期2年的野化培训,经专家论证,“映雪”生理指标达到放归标准和要求,2017年3月,移至同地小野化圈,5月23日与其母分离独自生活。
2017年11月23日上午10时,大熊猫“八喜”“映雪”在四川石棉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同时放归大自然进入山林生活。
2012年,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国际(CI)联合在四川拖乌山大熊猫廊道,开展对大熊猫及其伴生野生动物的监测活动。2014年5月,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2014年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活动。2015年开展大熊猫小种群保护活动,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签订30公顷森林大样地建设合作协议,并建立信息数据采集塔座;与西华师范大学联合开展大熊猫小种群保护研究和拖乌山走廊带植物调查研究;《放归大熊猫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研究成果获得雅安市科学技术活动突出贡献奖。
2016年开展大熊猫DNA数据库建设调查2次。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