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问题:中国历史上中央委派军事将领任中央或地方军事统帅的制度被称为都督制。该制度始于____时期。
本题选项:
A.西汉
B.东汉
正确答案:东汉
题目来源: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出题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拓展阅读:
中国历史上中央委派军事将领任中央或地方军事统帅的制度被称为都督制。该制度始于东汉时期,都督制始于东汉末年,至曹丕称帝前已制度化。
都督制,是划分辖区、指定主将统一领导辖区军事的制度,是三国军事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都督制始创于三国。
都督制创立的背景:
曹操的军队大量来源于群雄和豪强,是其部曲的联合。这些部曲,内部依附性极强,难以进行改编,彼此间又互不统属。曹占区扩大以后,曹操不可能处处亲临各地,去统一指挥各支部队。各地在军事上发生了统一指挥同分散状态之间的矛盾。分散状态使作战指挥变得分外复杂。
以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保卫战为例,该战虽然获得大胜,但也暴露出严重的不足。守卫合肥的张辽、乐进、李典之间,没有指定统一指挥的主帅,事前不得不由曹操制定作战方针,以统一三将行动。而在执行这一方针时,三将又需要协调关系。这种复杂的指挥程序,制约着作战效率。为了提高效率,当几支部队参加同一次战争、驻守同一个地区的时候,有必要指定一人任主将,统领众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创立了都督制。
都督原是某种军事职务的称谓。这个词起源于汉末,一出现便被大量使用。称为都督的,既有偏神将校,也有持节都督。都督制的都督,作为辖区主将,都是持节都督,即不仅授予都督称号,还授予持节称号。持节是奉天子之命出使,并持有符节凭证。持节都督分为都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的等次,对都督区内各部队有统一指挥权、军事执法权。其军事执法权,据晋制为“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上述晋制,直接继承魏制而来,也可以视为魏制。自从曹魏实行上述都督制后,蜀、吴根据各自的情况,也实行了该制。
曹魏都督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曹操时是萌芽阶段
《宋书·百官志》:“前汉遣使,始有持节。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权时置督军御史,事竟罢。”说明东汉必要时开始派出督军御史到地方上,督数郡或者数州诸军事,直接将兵,或者征、募郡兵,率地方官作战。曹操仿照督军督领众军之意,于建安十六年(211年)潼关渭南之战中,令曹仁“督诸将拒漳关”。
苏伯、田银反叛时,以曹仁“都督七军讨银等”。曹仁受任的都督,同东汉督军一样,既有统一指挥之权,又是临时差遣,称号在作战完毕即予取消。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征孙权回师时,“使(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
夏侯惇受任的都督,执行长期驻守任务,不再是临时差遣,但还没有固定的都督区。延康元年(220年)《魏公卿上尊号奏》中,曹休具衔为“使持节、行都督、督军、领扬州刺史、征东将军、安阳乡侯臣休”,衔中都督和督军并存。在这个阶段中,都督同督军并存,尚未定型,也未划分都督区。
2、曹丕代汉以后,是建立阶段
这时边境线基本固定下来,划分都督区条件成熟。曹丕称帝前后,陆续把沿边诸州划分为四个都督区,分别以曹真都督雍、凉,曹休都督扬州,夏侯尚都督南方荆州,吴质都督幽、并,正式形成都督制:指定了拥有重兵的都督,划分了相对固定、与战区基本合一的都督区。
3、甘露二年(257年)平定诸葛诞以后,进入改制阶段
这时执政的司马氏畏惧都督对抗中央,有几个都督区都划得比战区小。
关于都督区的划分,魏国的情况是:
东线,黄初三年(222年),设置扬州都督区,先后以曹休、满宠、王凌、诸葛诞、毋丘俭、王基、石苞任职。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举兵反抗司马氏时,以都督豫州王基兼督扬州。这种以一人兼督扬、豫,不是常制,不久王基就专督扬州了。而甘露二年,又分淮北都督区,以陈骞、卢钦、司马骏任职。设置青、徐都督区,该区都督有时合置,有时分置。合置时,以牵招、夏侯楙、桓范、胡质、胡遵任职;分置时,以臧霸、田豫都督青州,钟毓、卫瓘都督徐州。
南线,黄初元年(220年),设置荆州都督区。
明帝太和元年,以荆、豫合置都督区。嘉平三年(251年)分置,其中都督豫州,又称都督江南。荆、豫合置时,以司马懿、王昶任职;分置时,以夏侯尚都督荆州,诸葛诞、王基、州泰、陈骞、司马骏都督豫州。
甘露四年(259年),荆州一分为二,一个荆州都督镇襄阳,以州泰、钟毓、王沈任职,王沈时,又称都督江北,另一个荆州都督镇新野,以王基、陈骞任职西线,设雍、凉都督区,以曹真、司马懿、夏侯玄、郭淮、陈泰、司马望任职。
黄初元年,同时设关中都督区(关中地属雍州),以夏侯楙任职,太和二年(228年)撤消。甘露元年(256年)另置都督陇右(陇右地属雍州)一人,以后分置陇右、关中都督区,以邓艾、李允、卫瓘都督陇右。
北线,设都督河北,兼辖冀、幽、并三州军事,以吴质、吕昭、程喜等8人任职。
蜀国都督区,大体以郡划分:
西线,设汉中都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置,首任为魏延。建兴五年丞相诸葛亮进驻汉中,以魏延改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
北线,遥设关中都督,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置,首任为吴懿。南线,设庲降都督区,总摄南中诸郡军事,章武元年首任为邓方,治南昌县(今云南镇雄),继任李恢移治平夷县(今贵州毕节),马忠移治味县(今云南曲靖),庲降又设副职副贰都督。
东线,设永安(巴东郡治所,即白帝城)都督,又称巴东都督。永安是蜀国东部边境重镇,位于三峡西口,面对魏国新城郡和吴国荆州,章武元年首任为李严。
在西、北、南、东线之外,后方二线设江州(巴郡治所)都督,江州在蜀国东南江水和西汉水(今嘉陵江)交汇处,水陆四达,是后方重镇,章武末首任为费观;建兴年间,继任者为李严、李丰、李福、邓芝等,在此主持北伐的后方事务。
吴国的都督区:
根据敌情和特殊地形,以州、郡和郡内要点划分,形成极密或极疏的布局。其北线和西线,在沿江众多要点上,设置了密集的都督区,为国家重兵所在。这些都督区自西向东计有:
信陵督、西陵督、夷道督、乐乡督、水军督、江陵督、公安督,巴丘督、蒲督、夏口督、沔中督、武昌督、半州(今江西九江上游江中)督、柴桑督、吉阳(地无考)督、虎林(今安徽贵池西)督、濡须督、芜湖督、牛渚(今安徽当涂北)督、扶州(今安徽马鞍山以北江中之洲)督、都下(即建业)督、徐陵(亭名,在今镇江)督、京下(今镇江)督。
建衡二年(270年)陆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为信陵等诸督之督。其南线,设交州督,广州督。东线,孙权西征荆州关羽时,临时设吴郡都督,以吴奋任职,镇抚东方。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