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问题:西汉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____”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
本题选项:
A.右夫人玺
B.文帝行玺
正确答案:文帝行玺
推荐单位:广东学习平台
出题单位:广州市委宣传部
拓展阅读:
文帝行玺是1983年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被称为南越王墓的“镇墓之宝”,是我国考古出土的第一枚帝印,也是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文帝行玺长3.1cm 宽3cm 通高1.8cm 重148.5g。
1983年发现的广州南越王墓是目前所知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随葬品最丰富的汉代墓葬,墓主人为2000多年前南越国的第二代君主赵眜。
赵昧是我国岭南地区南越国的第二代国王,于公元前137年自称“文帝”。此印文为庄重静穆的阴刻篆书,印钮为象征皇权至尊的盘龙。龙首上昂,隆腰卷尾,尤其是弓起的龙脊,既利于手持,又强调出龙身S型腾翻的动势,集实用功能和装饰效果于一身,构思设计十分巧妙。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的“文帝行玺”金印出土于该南越王墓。被考古队员发现时,该金印位于墓主人赵眜的胸部。金印的印面阴刻有篆书“文帝行玺”四个字,刚健有力。金印的印钮是一条游龙,盘曲成“S”形,龙头伸向一角,龙身上的鳞片和爪是铸成后凿刻的,龙腰隆起可以用来穿印绶。经电子探针测定该印印台部位可知,印章含金量约为98%。
“文帝行玺”金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关键物证。考古学家正是通过金印中“文帝行玺”四字得知,该墓墓主为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他是南越国开国君主赵佗之孙,自称南越文帝。
“文帝行玺”金印在汉朝方面来说,是伪印。而在南越国内,却是最具权威的官印。行玺,按汉制,居六玺之首,是分封诸侯的用玺。这枚行玺和汉制略有不同,印文自号“文帝”而不是仿汉天子的“皇帝”。赵佗及其继承者赵眜生前就僭越自尊为“武帝”(炫耀其肇基南服的武功)、“文帝”(以夸示其长于文治)。并非按汉朝传统,汉制“文帝”、“景帝”等名号,是新继位的皇帝给先皇帝追谥的谥号。因此,汉朝皇帝死后,陪葬印玺是“明器”,而南越王的却是实用印玺。
根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的帝玺以白玉为材料,以螭(chī)虎为印钮。然而,目前秦汉皇帝的帝玺皆已丢失,可作参考的物证仅有1968年出土于咸阳的白玉螭虎钮“皇后之玺”(西汉早期)和传世的“皇帝信玺”(秦朝)封泥,这两件文物的边长皆是2.8厘米。至于诸侯王、外藩首领的印章,目前所见的材质多为金,边长介于2.2-2.4厘米,属于典型的“方寸之印”(汉代一寸约等于今2.3厘米)。
这枚“文帝行玺”,印面长3.1、宽3厘米,材质为金,有别于秦汉帝玺和汉诸侯王的规制,反映了南越王逾越汉制、僭越称帝的性质。经观测,金印印面沟槽及印台四壁都有碰撞的痕迹与划伤,说明它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
行玺位于墓主玉衣上身胸部,含金量98%强。方形,田字方格,阴刻小篆“文帝行玺”四字。龙形纽,龙昂首,体盘曲成“S”形,鳞爪俱全,形态生动。利用龙身的拱起横穿以系组绶,亦作捉手。出土时,捉手处光滑,印台四壁有碰痕,印面及印周边均见朱红色的印泥,可见此为南越王赵生前的实用器。
“文帝行玺”金印为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在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一枚帝玺。此印玺有别于汉制,用黄金铸成以龙为钮,印文不用“皇帝行玺”而用自尊号,与《汉书》等记载“婴齐嗣立,即藏其先武帝、文帝玺”相应合。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