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笔记/正文
补全唐代诗人王维《杂诗三首》诗句:____,应知故乡事

 2022年10月10日  阅读 262  评论 0

摘要:问题:补全唐代诗人王维《杂诗三首》诗句:____,应知故乡事。答案:君自故乡来。

本题问题:补全唐代诗人王维《杂诗三首》诗句:____,应知故乡事。

本题选项:

A.君自故乡来

B.君家何处住

正确答案:君自故乡来

题目来源:参见《钱锺书选唐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

出题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拓展阅读:

补全唐代诗人王维《杂诗三首》诗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诗作于诗人隐居孟津时。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便在孟津隐居多年,留下了许多辉煌的诗作,其中咏孟津的诗就达九首。这组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第首问梅,其对于家园的断肠之思,凝练于一个“问梅”的细节上。仿佛只是一般性的寒暄,很寻常的询问之辞。而从深层看,则是一种精神煎熬后的过望大喜,是一种久处孤独后而急于消渴的情感冲动。见到故乡来人,生成一种惊喜状与探知欲。

身在异地,久为异客,长期处于一种“失空”中,家乡的梅成为诗人心底最温馨的记忆,梅也具体为家乡的所有,具体为诗人所想问的一切,问“梅”是诗意的,也是诗的作法宋之问有一首叫作《渡汉江》的诗,可以比照来读,其诗云:“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因为诗写在其遭贬泷州而从贬所逃归时。

此诗写得极为精彩的就是欲知家中近况而又不敢动问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此在所特有的万般痛楚。王维的急于要问,与宋之问的不敢动问,表现的同是一种复杂难言的人生况味。王维以反观家园的姿态,其情感指向极其明朗,流露出对于当下的厌倦,对于异乡的逃离,正因为作者当见到家乡来客时,才顿然升腾起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与温暖感。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正可深长思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awrui.net/xuexi/biji/13681.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鸭先知博客

鸭先知博客是一个记录日常学习的博客网站,然后把每天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待与您共同进步。
  • 文章27099
  • 评论0
  • 浏览8800054
排行榜
随机推荐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