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笔记/正文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别称“秋闱”的是____

 2022年03月01日  阅读 374  评论 0

摘要:问题: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别称“秋闱”的是____。答案:乡试。

本题问题: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别称“秋闱”的是____。

本题选项:

A.府试

B.乡试

C.会试

D.殿试

正确答案:乡试

题目来源:山东学习平台

出题单位:山东科技报社

拓展阅读: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春闱和秋闱都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专有名词,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心中的地位很高,就像现在的高考!

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是国家的柱石和根基。从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度,一直到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这个制度一直在中国运行了1400年。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读书人提供了晋升阶梯。

科举考试一般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省一级的行政单位举行的考试,由礼部排派专员主持考试。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考中举人以后就可以做官了,所以范进中举以后才会高兴到“发疯”!由于乡试的时间一般都在秋天,所以称为“秋闱”!“闱”在古汉语里就是考场的意思。

会试是全国的考试,全国的举人都聚集到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考中者一般称为“贡士”。由于考试是在春天举办的,所以会试又称为“春闱”。春闱一般是在秋闱的来年春天!

殿试是在皇宫大殿里举行的考试,考试就是会试中的“上榜”者,考官是皇帝,所以说考中进士的人都可以称为天子门生。殿试的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也就是三个等级。其中一甲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awrui.net/xuexi/biji/7111.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鸭先知博客

鸭先知博客是一个记录日常学习的博客网站,然后把每天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待与您共同进步。
  • 文章27099
  • 评论0
  • 浏览8800054
排行榜
随机推荐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