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笔记/正文
干栏式建筑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一般所说的巢居不属于干栏式建筑。____

 2022年03月15日  阅读 1267  评论 0

摘要:问题:干栏式建筑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一般所说的巢居不属于干栏式建筑。____答案:错误。

本题问题:干栏式建筑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一般所说的巢居不属于干栏式建筑。____

本题选项: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出题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拓展阅读:

干栏式建筑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等,亦属此类建筑。

“干栏”是壮语的音译,意指建于托架之上的一种纯木质结构建筑,这种建筑不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楔子加固。

“干栏式”建筑是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典型少数民族巢居式建筑,其主要分布在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等比较偏远地区。

南方地区气候炎热,雨水充足,湿度很大,林木资源丰富。干栏式建筑,正是底部架空,用数十根木柱支撑楼上的重量,四周不设墙。如果设墙,墙也是由多空隙的竹篾围起,利于洪水的通过。

传统干栏式房屋的样式,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堆放谷物等,于可移动楼梯上下。房前搭建一晒谷架,多用于晒各类谷物,待干后堆入粮仓、收藏。中层住人养家禽,置农具,设舂碓、磨坊等,分前中后三隔,少数富裕家庭设五间不等。后边为卧室,中间为过厅,正中设香火堂,前边为年轻子女的卧室和纺织间。下层多养牛马等牲畜,可以最大程度地克服地面的瘴气及野兽侵害,还可以防震,是古代人们生存智慧的体现。

干栏建筑的取材和形式直接来源于自然环境,与周围的环境十分协调,是十分优美的人文景观。比较典型的干栏式建筑,是傣族竹楼和侗族木楼。

1、傣族竹楼

傣族竹楼流行于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传统民居。傣家竹楼为栏杆式的建筑,造型美观,外形像个架在高柱上的大帐篷。

竹楼用各种竹料(或木料)穿斗在一起,互相牵扯,极为牢固。楼房四周用木板或竹篱围住,堂内用木板隔成两半,内为卧室,外为客厅。楼房下层无墙,用以堆放杂物或饲养禽兽。

竹楼具有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特点。楼室高出地面若干米,潮气不易上升到室内,水也淹不到楼室上。竹楼为四方形,楼内四面通风,冬暖夏凉。傣家人喜欢在竹楼周围栽种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等,使村寨充满诗情画意。

2、侗族木楼

侗族木楼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毗邻连接的地区,这一带群山耸立、溪流纵横、气候温湿,盛产杉木。木楼以杉木为骨架,在离地面相当的高度上铺杉木板条作为居室地板,房顶常用树皮为瓦。

侗族的木楼有两种变形:如果村子建在平地上,楼板离地2米至3米,称为“干栏楼”。如果木楼建在山坡上,则以杉木支架“找齐”,叫“吊脚楼”。这种木构建筑的居住区高高在上,防水防潮,又利于通风散热,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相宜。

木楼式样历经数千年,只是结构变得复杂一些。侗族木楼大多建成倒金字塔形,第二层屋檐比第一层向外多伸出半米,第三层比第二层又多半米。在一些紧凑密集的寨子里行走,层叠伸出的屋檐可以挡日晒遮风雨。

现今干栏式民居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消失,随之逐渐遗失的便是中国独有的建筑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awrui.net/xuexi/biji/7676.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鸭先知博客

鸭先知博客是一个记录日常学习的博客网站,然后把每天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待与您共同进步。
  • 文章27099
  • 评论0
  • 浏览8800054
排行榜
随机推荐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