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问题:汉代文学创作中最流行的文体是____。
本题选项:
A.赋
B.诗
C.词
正确答案:赋
题目来源:参见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
出题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拓展阅读:
汉代文学创作中最流行的文体是赋。
汉赋是有韵的散文,在汉朝曾盛极一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不同时代的代表性文体。但因为汉赋过于注重铺排辞藻,夸张溢美、用语生涩,相较于其他文体,艺术性要差一些,也少了一些欣赏价值,现在一般人读得不多了。汉赋的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讲究韵律和文采洒脱同时还要兼具散文和诗歌的性质,主要侧重于写景抒情。在两汉时期文人更多的都是多致力于这种文体,但赋有时读来让人无趣,为语言华丽,叙事铺陈渲染之情,常有作品脱离实际,脱离百姓。
赋的特点跟内容
汉赋的内容主要分为五类:一是渲染城市宫殿建筑;二是描写帝王游猎祭祀;三是叙述旅行的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我们今天常说汉赋,但赋并不是汉朝独有,实际上最早产出于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对赋也有一定影响。
用汉赋写作的文人
在汉唐时期,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有只做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很少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将赋用于作品的第一个古人的就是司马迁,《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
由于屈原的作品文词华美,司马迁倾向用“词”来定义,而称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为“赋”。赋的文体存在于诗和文之间,诗一般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赋呢往往是为了创作而创作,相对而言赋更近于诗体。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扬名发誉,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其中也透露出对君王奢靡生活的不提倡。作赋的作家大臣们在卖弄文采之余也没有忘记对君王的劝诫。从对皇家园林的壮丽风光的渲染,气势磅礴的言辞,再到对偶排比的大量运用,以及对君王的劝勉。这篇作品使得司马相如称为汉赋的奠基人。
赋的发展演变阶段
赋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阶段,最早出现在诸子散文当中称之为“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是,内容上更多表现的是怀才不遇抒发郁闷之感的“骚体”标着着“诗”向“赋”的过渡,我们称之为“骚体赋”;相比于较多内容空洞的汉赋,骚体赋更得人心;魏晋朝之后日益向着“骈对”的方向发展,“骈”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字句,六字句。叫做“四六句”在创作上也更加讲究韵律、对偶,我们也称为“骈赋”;到了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他们认为骈体文华而不实,因此追求自由朴实。赋不再执迷与对偶,押韵,自此呈现散文的特点。后来宋代之后又以散文的形式来写赋也称之为“文赋”赋的代表作像曹植的《洛神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赤壁赋》、欧阳修的《秋生赋》等等。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始于战国,在汉唐达到顶峰。最后在宋元明清时期逐渐凋零。《两都赋》的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也解释了赋的出处其实源于古诗。作者班固指出了赋文体形式的由来。那就是源于古诗,赋其实是由古诗演化而来。
1、西汉前期
西汉前期,自高祖刘邦吕后文帝至景帝,历时六十多年是汉赋的肇事期,在这一时期对于社会文化方便不像先秦时期那样压抑,秦朝以法为本,为了文化的固封统一,焚书坑儒压抑文化。然而挤压已久的文化基底,使得西汉年间开始兴起赋体的文学。但是由于继亡秦之后,百叶凋敝,百废待兴,社会经济文化极度困绻。所以当整个社会皆处于如此严重的激进之中时,自然是不可能谈得上文学发展的。即使校会高厚之间已是自职,也仍然远远未能解决问题。到文景时期经过数十载的修生养息。才逐渐形成附属繁荣景象,另外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道家老子的清静无为,以无所不为俭省为本的思想,在这种主题政权思想下的文学,固然不会遏制汉赋的兴起,为汉赋的崛起开垦了重要的基石。
2、西汉中期
西汉中期后至宣帝时期,由于经过了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这期间年是汉赋的全盛阶段,国家综合强大,封建王权集权统一,而统治者们也不再以省检、无为而治为本。而是好大喜功,慢慢形成风气。皇帝大臣们喜欢用这种适合于形象再现的,表达时代风气的赋体文学,所以从而给予大力提倡,这样就为赋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厚的土壤,几乎天下文人都朝着这种文学体裁发展,展现才华,争相斗艳于是迅速出现了繁荣景象,此时的赋,又以梅成、溪发所展示的三体大赋为主流。赋至此发展至顶峰时代
3、西汉后期
西汉后期晋元帝近六十年间,王朝日渐衰落,在政治上王权被削弱,外欺内患,吏治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统治集团奢靡享乐,导致百姓愈发困化,无以为生。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遂是局势动荡,不可收拾,整个西汉王室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种现象一只持续直到王莽篡位,西汉才灭亡,这种时期下势必给文学以沉重的影响,作为汉赋主题的三体大赋,他的创作主题精神主要是润红叶色宏伟气派的渲染,或着描写飞禽走兽,抒发讽刺郁闷的情感,或以宣尚德而进忠孝,那么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随着王朝的兴旺当其跃上全盛的巅峰之后,这时又随着王朝的兴退,这时既没什么红叶可润色,又无多少尚德可以宣扬。
因而不可避免的渐入衰败,走下坡路,而侧重抒情的骚体赋在这次变革中,顽强的表现出继续发展的态势。在东汉初期,王莽篡位,实施暴政,民不聊生,各地格局,后起刘秀东汉雄起经过十多年用兵,建立政权恢复生产,重整吏治,安抚百姓社会才逐渐稳定。在这种社会状况直接的就反馈到了文学主题的赋的创作中,就使得一个时期之内出现了创作风格前后不一的景象。即西汉末世,三体赋大赋衰竭,虽在刘秀巩固政权后略有所回温,却也避免不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的落寞。
汉赋乃一代文学之盛,雄霸中国文坛四百多年,从武帝至宣帝的十九年间,是汉赋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赋的特色和气韵是汉代独有的抒情“散文”。有代表性的比如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白头吟》其中“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还有陶渊明的《闲情赋》“淡柔情于俗内,负雅致于高云”;我们耳熟能详的甄嬛传里的“惊鸿舞”他就是出自曹植的《洛神赋》,所以汉赋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清婉绝代的文字,更是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