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问题: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包括____、____、____等。
本题选项:
A.建立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
B.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
C.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
正确答案:A.建立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 B.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 C.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
题目来源:习近平2018年12月26日对深圳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
推荐单位:广东学习平台
出题单位: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
题目归属:2020年08月26日 -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专项答题
拓展阅读:
1979年,经中央批准,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一一蛇口工业区正式成立,开创了多项制度革新与观念革新。1983年,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1987年,深圳成功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场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会。
深圳经济特区于1980年5月正式成立。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深圳特区位于广东省的南部沿海,东起大鹏湾边的梅沙,西至深圳湾畔的蛇口工业区,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它毗邻香港,交通便利,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中央的指示,深圳特区将建成以发展工业为重点的工、商、农、牧、住宅、旅游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特区。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有一个关键词注定让人无法忘记,那就是“经济特区” 。 “经济特区”一词,1979年由中国首先提出。但经济特区在其他国家也有存在,一般以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自由关税区、自由港区等形式出现。特区的形式尽管各不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有特殊位置,二是有特殊任务,三是有特殊政策。用一个公式表达就是:特区=特殊位置+特殊任务+特殊政策。按其实质,经济特区是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的特定地区。
我国在1980年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1988年又把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在我国,经济特区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的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30年来,深圳从中国南海之滨的小镇,到一座与香港合作打造世界级大都会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缩影。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1979~1984年为初创阶段,主要是为经济特区的建设打下初步基础。利用邻近香港的区位优势和特区的优惠政策,通过吸引“三来一补”企业发展工业,积累建设基金、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一阶段主要是“杀出一条血路” ,以市场为取向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首先在价格制度、工资制度、基建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方面大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验。
2、1985~1992年为建立起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系统、深入地迈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阶段。深圳在这一时期全面推进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从局部改革转向全面改革,从单项改革转向系统改革,从初步改革转向深入改革。例如,率先进行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革,改革金融体制,对土地进行公开拍卖,实施住房商品化,改革劳动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险体制等。这些改革为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积累了经验,发挥了特区作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场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初步形成了出口创汇的外向型经济格局。
3、1993~2003年为增创新优势,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大力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阶段。这一期间深圳继续充分发挥了先行先试的优势,全面建设和完善各种要素市场。到1997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十大体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例如,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完善了劳动力市场,建立了产权交易市场,推进了金融体制创新等等。
4、 2003~2020年左右为打造国际化城市,加强深港合作,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深圳” 、“效益深圳”阶段。进一步推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创建服务型责任政府。大力推进CEPA以及泛珠三角经贸合作,实现区域内的共同繁荣。2003年年初,广东省委对深圳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以建设国际化城市为目标。
深圳经济特区位于深圳市南部,东起大鹏湾,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羊台山脉,南邻香港,以深圳河为界。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实际可开发面积110平方公里。设有全长86公里的特区管理线。特区范围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和盐田区。特区前身为原宝安县的县城,人口仅有两万多,是一个经济落后的边小县。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6000万元。
1979年,交通部香港招商局率先在蛇口开发了一平方公里的荒坡建立工业区,兴办了23家工厂,开通了国际微波和直通香港的货运码头。其后又吸引外资兴办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的工业小城。
1980年8月,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利用3000万元的银行贷款与部分地方财政,参照“蛇口模式”在罗湖区0.8平方公里的区域兴建金融、商业、旅游住宅设施提供给外商,利用从中赚到的利润继续进行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这种利用银行贷款“滚雪球”式的发展为珠海、汕头的起步建设提供了经验。
根据《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包括企业经营自主权、税收、土地使用、外汇管理、产品销售、出入
境管理等。通过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和租赁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加速了经济特区的迅猛发展。自1979年创办深圳经济特区,至2002年止,实际利用外资315.18亿美元。
其中,1979~1989年10年间,深圳与世界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客商签订协议6890多项,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至1999年20年间,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深投资,累计投资项目2.36万项,合同外资298.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45亿美元。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2239.41亿元,工业总产值达3571.26亿元。
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子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2000年开始施行的立法法,继续保留了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同时还授予经济特区所在市以较大市立法权。随着深圳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区内、外地方性法规的不一致,造成“一市两法”现状,给整个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障碍。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