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问题:古代的翰林类似于现代的哪种身份?
本题选项:
A.
B.智库专家
正确答案:智库专家
出题单位:答答星球
支付宝蚂蚁新村小课堂 - 2025年09月26日 - 答案
答案解析:古代的翰林类似于现代的智库专家,核心原因是两者均以“为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参与重要事务研究”为核心职责,在辅助决策、政策研究等方面功能高度契合。
翰林制度始于唐代,明清时期走向成熟,翰林官多从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如进士中的一甲、二甲前列)中选拔,入职翰林院后,主要负责三项核心工作:一是参与重要文献的编纂(如修撰史书、修订典章制度),为政策制定提供历史与理论依据;二是伴随皇帝左右,充当“顾问”角色,提供专业意见,翰林需结合经史知识与社会实际,提出解决方案;三是起草重要诏令与文书,确保严谨性与合理性。
翰林是古代文官机构成员,自唐代起负责起草诏书、修史、侍读皇室及科举考官等职责。明清时期成为储才之所,张九龄、苏轼、张居正等均出身翰林,享有极高社会地位,其身份类似于现代的智库专家。
“翰林”简单说就是古代朝廷里的“高级文职官员”,“翰”在古代指毛笔、文字,“林”有“聚集”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擅长文字的人聚集在一起”。想当翰林可不容易,得经过层层选拔——首先得通过科举考试,至少考中进士,而且通常得是成绩靠前的进士,比如明清时期,只有考中一甲(状元、榜眼、探花)或者二甲里的优秀者,才有机会进入翰林院当翰林。
这些人大多是从小苦读的饱学之士,不仅能写一手好文章,还得懂礼仪、知典故,甚至会处理公文。比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都曾在翰林院任职,他们既能写诗作赋,也能给皇帝提建议,可见翰林的选拔门槛有多高。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