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问题:古人常说的“中举”指的是通过?
本题选项:
A.会试
B.乡试
正确答案:乡试
出题单位:答答星球
支付宝蚂蚁庄园小课堂 - 2023年04月09日 - 答案
答案解析:“中举”指的是通过乡试。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童试(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与殿试。乡试是全国统一并在各省贡院举行的正式科考,乡试通过者称为“举人”,中举之后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
科举通过乡试的被称为中举。乡试是在省城进行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是在每年的八月,所以又称“秋闱”。参加乡试的必须是通过府州县考试取得府州县学生员资格的人(俗称“秀才”)以及国子学的生员(俗称“监生”)。
乡试合格的即为中举,第一名为“解元”,其余皆称为“举人”。会试是在乡试的次年春天在京城举行,所以又称“春闱”,参加者必须是通过乡试、拥有举人资格的人。
会试合格的即称为进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在会试发榜后的第十天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会试合格者全体参加,殿试的结果分为三甲。
第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共3人,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第二甲为赐进士出身,共100余人,其中第一名称传胪。
第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共200余人。
殿试结束后,即可按其等第授予相应的官职。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范进参加的是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中的是“举人”。
什么是乡试: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什么是会试: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方式之一,为较乡试高一级的考试。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会试。又因在春季由礼部主持,亦称“春闱”、“礼闱”。相当于唐宋的礼部试(省试)。会试之称始于金朝,元、明、清沿用。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