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问题:封泥是中国古代封绒简牌并加盖印章的泥块,也称“泥封”“艺泥”,产生于____。
本题选项:
A.春秋末期
B.东汉初期
正确答案:春秋末期
题目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出题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拓展阅读:
封泥是中国古代封绒简牌并加盖印章的泥块,也称“泥封”“艺泥”。春秋末期出现了玺印,封泥也随之产生,盛行于秦、汉、魏、晋,至唐以后消失。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
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封泥最早于春秋末期出现,秦汉魏晋时流行,唐以后消失。
中国古代用于封缄并加盖印章的泥块,又称“泥封”、“艺泥”。春秋末期出现,秦汉魏晋时流行,唐以后消失。
古人将公文、信件写于木牍之上,在文字表面盖上另一块木板,然后用绳索捆缚,系结处封以泥,用印章压上印文,便形成了封泥。后因纸张代替了木牍,封泥之制遂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建咸阳宫,其中一处名章台,秦始皇曾在这里“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于是,中央各公卿机关、全国各郡县的奏章便向这里源源汇集。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简,作为当时的一种保密措施,上奏官员要将竹简捆好,并糊上泥团,再在泥上钤上自己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促其干硬。奏章被送到章台,值守吏要呈送秦始皇亲自验查,封泥完好,确未被奸人私拆偷阅,才敲掉泥封壳御览。
现存秦代三公级别职官的封泥有:右丞相印、左丞相印、丞相印、大尉府襄、大尉之印、御史之印、御史府印。
封泥的正面是印文,背面有绳迹,形状不定,大多是不规则圆形,少数呈方形。
由于施行封泥时,软泥入槽多少不一如正好填满方槽。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