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笔记/正文
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主要分布在地球周围约10-50km的高空中,保护地球不被____过度照射。在较高的浓度并较长时间处干臭氧环境中,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2022年10月08日  阅读 379  评论 0

摘要:问题: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主要分布在地球周围约10-50km的高空中,保护地球不被____过度照射。在较高的浓度并较长时间处干臭氧环境中,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答案:紫外线。

本题问题: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主要分布在地球周围约10-50km的高空中,保护地球不被____过度照射。在较高的浓度并较长时间处干臭氧环境中,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本题选项:

A.紫外线

B.红外线

正确答案:紫外线

题目来源:暂无

出题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拓展阅读:

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主要分布在地球周围约10-50km的高空中,保护地球不被紫外线过度照射。在较高的浓度并较长时间处干臭氧环境中,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若把臭氧层的臭氧校订到标准情况,则其厚度平均仅为3毫米左右。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

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

人类真正认识臭氧是在150多年以前,德国先贝因(Schanbein)博士首次提出在水电解及火花放电中产生的臭味,同在自然界闪电后产生的气味相同,先贝因博士认为其气味难闻,由此将其命名为臭氧。

臭氧层由法国科学家法布里于20世纪初发现。

1930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卡普曼提出,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由氧原子同氧分子,在有第三种中性分子参与下进行三体碰撞时产生。

60公里以上的高空,太阳紫外线强,氧分子大量离解,三体碰撞机会减少,臭氧含量极少。

5公里以下低空,紫外线大大减弱,氧原子很少,难以形成臭氧。

在20~25公里高度范围内,既有足够的氧原子,又有足够的氧分子,最有利于三体碰撞,形成的臭氧每年约有500亿吨。

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气中,我们称之为臭氧层。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

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含有21%)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

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如与氢(H2)反应生成水(H2O),与碳(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

同样的,与氧分子(O2)反应时,就形成了臭氧(O3)。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

关于臭氧层变化及破坏的原因,一般认为,太阳活动引起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大气运动引起的大气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变化以及与臭氧生成有关的化学成分的移动、输送都将对臭氧的光化学平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臭氧的浓度和分布。而化学反应物的引入,则将直接地参与反应而对臭氧浓度产生更大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方面。

大气中的臭氧可以与许多物质起反应而被消耗和破坏。在所有与臭氧起反应的物质中,最简单而又最活泼的是含碳、氢、氯和氮几种元素的化学物质,如氧化亚氮(N2O)、水蒸汽(H2O)、四氯化碳(CCl4)、甲烷(CH4)和现在最受重视的氯氟烃(CFC)等。这些物质在低层大气层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在平流层受紫外线照射活化后就变成了臭氧消耗物质。这种反应消耗掉平流层中的臭氧,打破了臭氧的平衡,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从而给地球生态和人类带来一系列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awrui.net/xuexi/biji/13581.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鸭先知博客

鸭先知博客是一个记录日常学习的博客网站,然后把每天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待与您共同进步。
  • 文章27099
  • 评论0
  • 浏览8800054
排行榜
随机推荐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