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问题: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举大军攻灭____,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本题选项: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正确答案:吴国
题目来源:参见《中国军事通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出题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拓展阅读: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举大军攻灭吴国,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魏国灭亡。
280年,吴国灭亡,天下一统。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280年孙皓投降,总共六十年。
三国的统一过程,是十分曲折的。起初,魏国占据绝对优势,但蜀汉和东吴结盟,形成南北对峙,魏国在西面防御蜀国,在东面防御吴国,蜀吴两方不断消耗魏国国力,致使魏国无法南下。这个阶段,可以看作相持阶段,诸葛亮曾数次北伐,令魏国军力大减。
234年,诸葛亮病逝,这是三国的转折点。从这一刻起,魏国迎来喘息之机,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集团崛起。
几年后,司马懿率军征讨“燕王”公孙渊,平定辽东,魏国后方隐患被扫除。
如此一来,魏国就可专心对付蜀吴。魏明帝去世后,曹氏贵族和司马懿展开内斗,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政变中,司马懿诛杀曹爽,掌握了魏国军政大权。从这一刻起,魏国形成了以司马家为核心的唯一权力中枢,内部斗争的隐患被扫除。司马懿的功绩,主要就是两条,其一是熬死了诸葛亮,其二是整修了魏国内政。
凭借魏国强大的国力,司马家的势力如日中天,他们有了一统天下的宏图。251年,司马懿去世,此后的十二年,是魏国和蜀吴的拉锯时期。当然,魏国凭借绝对优势,粉碎了蜀吴的进攻。蜀汉的领兵者,是姜维,他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北伐,但收效甚微。
吴国在后期忙于内政问题,且在孙权时期,并未实现北进,所以吴国的伐魏战略,也只是为了取得相对优势,不让魏国发展的过快。这些构想,在司马昭掌权后,都破灭了。司马昭进一步整修了内政,魏国内部反对司马家的势力被扫除。此时,司马昭有了篡位野心,但他需要一个功绩,那就是灭蜀。司马昭选择蜀汉下手,是因为蜀汉最弱。263年,蜀汉灭亡,三国变两国。
蜀汉灭亡后,魏国有了绝对优势,再也不惧东吴。265年,司马炎称帝,魏国灭亡。晋朝建立后,必然要灭吴,实现一统。但是,这个过程持续了十五年。原因在于,孙氏在吴国的根基很深,而且吴国的世家大族,不认同司马家,他们不愿意效忠晋朝。
蜀汉的情况恰恰相反,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内部的“益州派”日益壮大,他们发展为“投降派”,促使后主刘禅投降。吴国内部的凝聚力很强,灭吴不太容易。但是,吴国末代君主孙皓是个暴君,他在后期不得人心,这给了晋朝机会。280年,晋朝大军攻破吴国都城,孙皓投降,至此天下一统。
三国是被司马炎统一的,史称西晋。
西晋(265年—317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
从晋武帝建国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
晋朝开国皇帝(266年~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的嗣父(堂伯),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
司马炎出身河内司马氏。初以门荫入仕,封北平亭侯。后迎立魏元帝曹奂,授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抚军大将军、晋国世子。
咸熙二年(265),拜相国,袭封晋王。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
在位初期,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颁行户调式,促进人口增殖,使得经济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咸宁五年(279),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全国统一。此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