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问题:根据《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本条例所称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____、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本题选项:
A.防雹
B.消台风
C.消霾
正确答案:防雹
题目来源:暂无
出题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拓展阅读:
根据《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
本条例所称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人工影响天气,指用人为手段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化。根据《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的规定,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2020年1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人类在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上有很长的历史,避雷针的发明就是最早的尝试。
人工影响天气(weathermodification)指用人为手段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化,如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人工消云、人工消雾、人工削弱台风、人工抑制雷电、人工防霜冻等。人类活动无意识地使天气发生变化,如都市对天气的作用等,不属于人工影响天气,而称为人类对大气的无意识影响。
现代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是基于自然云和降水的形成过程建立的,通过飞机、火箭等运载工具向云中播撒催化剂促进云水向降水的转化过程和提高转化效率,如播撒碘化银催化剂,形成大量的人工冰晶,促进云中过冷水冰晶化而形成降水。通过飞机向云中播撒吸湿性催化剂(氯化钠等盐粒子)促进云滴粒子形成的核化和碰并过程,产生降水粒子。
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利用云(雾)的微物理不稳定性。例如在温度低于0℃的冷云中往往存在着大量未冻结的水滴,播撒成冰催化剂可使它们转化为冰晶以促进水滴的形成,释放的潜热会改变云的热力、动力结构,在不同场合下可以促进降水、减少冰雹、消云(雾)或者减小台风风力;在暖云(雾)中播撒大小适当的盐粉可以促进雨滴的生成,在不同场合下可以促进降雨或者消云(雾)。
人工影响天气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它的理论基础是大气科学,特别是云和降水物理学。它在试验设计和效果检验中,广泛应用数理统计的成果。在播云催化剂的研究过程中,要用到结晶学和表面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催化剂在空中和云中的扩散,涉及了大气湍流和小尺度运动。在观测技术方面,涉及气象要素和云中微粒的测量技术、气象雷达(包括多普勒雷达、双波长雷达)技术、微波探测技术(见微波大气遥感)、气象卫星测量以及示踪剂测量、超微量化学分析等。在播云技术方面,涉及火箭、炮弹和烟火剂等的设计和制作问题。在数值模拟的进展方面,则依赖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状况。
所谓人工影响天气,就是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来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在合理条件下,利用气候资源,达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也有利用小型飞机、高射炮等运载工具进行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向云中播撒催化剂;在一些农田进行人工防霜,以及在机场、航道、高速公路等进行人工消雾等。
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催雨试验是1946年美国V.J.谢费尔等进行的。几十年的实践表明,利用人工方法是可以影响局部天气变化的。
人工影响天气的途径,主要是利用云的微物理过程。例如在温度低于0°C的云中存在着大量未冻结的水滴,利用播撒成冰催化剂(见播云催化剂)可使水滴转化为冰晶并释放潜热,从而改变云的微物理过程和热力、动力结构。用这种方法进行人工影响天气,耗费比较小,效益可能很大。
人工影响天气最主要的方法是播云,即用飞机、火箭或地面发生器等手段向云中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改变云的微结构,使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发生改变。
由于天气过程能量巨大,一个10立方公里的云体,其含水量的凝结潜热相当于10万吨煤燃烧发出的热量,而一个台风的水汽每分钟释放的潜热,相当于20个百万吨级核弹爆炸所释放的能量数。因此,目前直接制造或消灭一个天气过程是不可能的。比较现实的作法,是在云、降水和其他天气过程中的某些关键环节,施放催化剂,因势利导,以少量代价换取巨大经济效益。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