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笔记/正文
2006年5月20日,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____,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01月26日  阅读 248  评论 0

摘要:问题:2006年5月20日,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____,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答案:莆仙戏。

本题问题:2006年5月20日,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____,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题选项:

A.莆仙戏

B.黄梅戏

正确答案:莆仙戏

题目来源:参见《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中国地图出版社2019年版)

出题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拓展阅读:

2006年5月20日,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仙戏(旧称“兴化杂剧”、“兴化戏”),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现存古老剧种之一。

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现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2006年5月20日,莆仙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3。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莆田市艺术研究所获得“莆仙戏”保护单位资格。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南宋时期,在宋杂剧的影响下,福建莆田、仙游一带出现了将歌舞念白综合起来搬演故事的兴化杂剧。明代初年,兴化杂剧吸收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声腔的艺术因素,形成兴化腔,用以演出兴化戏。明清时期,这一戏曲样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4年,兴化戏正式改称莆仙戏。莆仙戏主要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地区,在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也有流传。

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五千多个,其中《王魁》、《张协状元》、《刘知远》、《蔡伯喈》等剧目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南戏的艺术风貌,连演七天的《目连戏》明显保留着中国戏曲初期的表演形态。

在莆仙戏的表演体系中,有一些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程序动作,如牵步蛇、雀鸟跳、扫地裙、摸田螺、七下溜等,还有一些动作遗留着傀儡戏表演的痕迹。莆仙戏的唱腔结构属于曲牌体,有音乐曲牌一千多支,锣鼓经三百多种。

莆仙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扎根于民间土壤之内,积淀着由宋到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戏剧艺术因子,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此外,莆仙戏对莆田、仙游地区的民俗、语言、社会心理、生活习惯、文化艺术等也具有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awrui.net/xuexi/biji/18048.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鸭先知博客

鸭先知博客是一个记录日常学习的博客网站,然后把每天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待与您共同进步。
  • 文章27099
  • 评论0
  • 浏览8800054
排行榜
随机推荐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