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笔记/正文
简牍是中国古代用____制成的书写材料,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

 2021年08月13日  阅读 392  评论 0

摘要:问题:简牍是中国古代用____制成的书写材料,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答案:竹、木。

本题问题:简牍是中国古代用____制成的书写材料,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

本题选项:

A.竹、木

B.娟

C.纸

正确答案:竹、木

题目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出题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拓展阅读:

简牍是中国古代用竹、木制成的书写材料,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

简牍,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

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

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

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

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

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现今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

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从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简牍的制成材料。

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今的一页。

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直书文字。字数较多的,写在数简上,编连在一起,称之“册”。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作“篇”。一“篇”可能含有数“册”。至于简牍“卷”的称谓,还存在分歧。劳干认为,居延广地南部“候兵物册”共77简,以麻绳编之,如竹帘状,可以舒卷,故“简编则为册,卷则为卷”。陈盘指出:孔安国《古文尚书》序中有云:“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陈以为此处既曰篇,又曰卷,据此可证明一篇或数篇可为一卷。

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行隶书,字体变圆为方,于是公文、信函多用隶书。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awrui.net/xuexi/biji/349.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鸭先知博客

鸭先知博客是一个记录日常学习的博客网站,然后把每天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待与您共同进步。
  • 文章27099
  • 评论0
  • 浏览8800054
排行榜
随机推荐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