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笔记/正文
长鼓舞是中国少数民族____的传统舞蹈

 2022年01月21日  阅读 384  评论 0

摘要:问题:长鼓舞是中国少数民族____的传统舞蹈。答案:瑶族。

本题问题:长鼓舞是中国少数民族____的传统舞蹈。

本题选项:

A.彝族

B.壮族

C.白族

D.瑶族

正确答案:瑶族

推荐单位:暂无

出题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贝壳网

拓展阅读:

长鼓舞是中国少数民族瑶族的传统舞蹈。

瑶族长鼓舞,瑶语叫“挨汪都”,又称“打横鼓”、“调花鼓”,是中国瑶族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分布于粤北山区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排瑶聚居地,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

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据排瑶民间的传说,长鼓舞是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他们的祖先从湖南洞庭迁徙到连南时带来的,而且起源于一个动人的爱情幻想故事:古时勤劳英俊的排瑶青年唐冬比,与化名房沙十三妹的仙女相遇相爱,却被玉皇强行拆散。后唐冬比按照仙女的嘱咐,在耍歌堂那天,果然打起制好的长鼓,跳起去南山砍琴树制琴的艰辛经历,跳了三百六十下,便飞上天与仙女团聚,再也没回来。瑶家为纪念唐冬比与十三妹,便仿照他做的长鼓和跳法,每到耍歌堂时就跳起长鼓舞,从此在瑶家世代沿袭下来。

长鼓舞的主要道具长鼓,宋、清两代相关古籍均有记载。长鼓在瑶语中称为“公”,瑶族长鼓长约三尺,中间小两头大,呈双喇叭状,用沙桐木为鼓身,中间挖空,两头蒙羊皮或牛皮作鼓面,并用麻线拉紧而成。舞时加背带,把鼓横挂于颈背,既便于拍打又便于舞蹈。

瑶族长鼓舞有多种表演套路,或专门表现造屋动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动植物有趣的形态,舞蹈动作矫健粗犷、生动活泼、神奇怪异、充满想象力。

连南瑶族长鼓舞属广场性的喜庆舞蹈,它是隋唐时期排瑶祖先迁徙到连南时带入的,其后随着耍歌堂的兴盛而流行起来。

按表演形式分,瑶族长鼓舞包括“盘古长鼓舞”、“锣笙长鼓舞”、“桌台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羊角短鼓舞”等多种类型。

按表演人数分,它又包括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表演中,鼓的打法有“武打”、“文打”之分,也有“高桩”、“矮桩”之分。 逢到春节、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六等传统节日和耍歌堂的日子,排瑶民众都会聚集到村前旷地或收割后的田野中,吹着牛角、敲动铜锣、跳起长鼓舞,以欢庆节日。

长鼓舞以舞者击鼓发出的音响节拍作为伴奏。右手以五指或掌心拍打鼓头发出“咚”的一声,左手持竹片弹击鼓尾发出“啪”的一声,双手同时拍击鼓面发出“咣”的一声,三种音响加以变化组合,便组成了长鼓舞的各种鼓谱。有齐奏和一领一和两种击法,用[大圆圈鼓]鼓谱时要齐奏,即全体舞者的鼓点须一致,舞蹈动作亦齐整;而用[鼓头]、[起换堂]、[圈背靠]等鼓谱时则要一领一和,即由一人领先半拍击鼓,余者跟后半拍和之,舞蹈动作亦伴随鼓点进行。不论哪种击法,鼓点在长鼓舞中都起着指挥作用,即使表演人数众多,也能令动作和队列整齐,变化有序。

长鼓舞以独特的击鼓节奏,刚劲敏捷的舞蹈动作,展示了瑶族人民勇敢刚强的民族性格和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是千百年来瑶族同胞生产生活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更是连南排瑶文化身份的标志和知名的文化品牌,同时也为研究排瑶的族源历史、生产劳动方式、文化艺术的形成及习俗信仰等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瑶族长鼓舞已于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awrui.net/xuexi/biji/5530.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鸭先知博客

鸭先知博客是一个记录日常学习的博客网站,然后把每天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待与您共同进步。
  • 文章27099
  • 评论0
  • 浏览8800054
排行榜
随机推荐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