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项答题/正文
对流层中最大的风暴是____,它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发展强烈的暖性气旋性涡旋

 2022年12月23日  阅读 300  评论 0

摘要:问题:对流层中最大的风暴是____,它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发展强烈的暖性气旋性涡旋。答案:热带气旋。

本题问题:对流层中最大的风暴是____,它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发展强烈的暖性气旋性涡旋。

本题选项:

A.温带气旋

B.热带气旋

正确答案:热带气旋

题目来源:暂无

出题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题目归属:2021年03月23日 - “世界气象日”专项答题

拓展阅读: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发展强烈的暖性气旋性涡旋,是对流层中最大的风暴,被称为“风暴之王”。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 TC)是产生于热带和亚热带洋面上的中尺度或天气尺度的暖性气旋。可见于西太平洋及其临近海域(颱风)、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飓风)以及印度洋和南太平洋。

热带气旋常见于夏秋两季,其生命周期可大致分为生成、发展、成熟、消亡4个阶段,其强度按中心风速被分为多个等级,在观测上表现为庞大的涡旋状直展云系。成熟期的热带气旋拥有暴风眼、眼墙、螺旋雨带等巨观结构,直径在100至2000 km之间,中心最大风速超过30m/s,中心气压可降低至960 hPa左右,在垂直方向可伸展至对流层顶。未登入的热带气旋可能维持2至4周直到脱离热带海域,登入的热带气旋通常在登入后48小时内快速消亡。

热带气旋的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探明,按历史统计,温暖的大洋洋面、初始扰动、较弱的垂直风切变和一定强度的Beta效应是热带气旋生成的必要条件。在动力学方面,第二类条件性不稳定(CISK)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热带气旋的生成和维持。此外,厄尔尼诺、MJO等周期信号,以及全球变暖也被认为与热带气旋的生成频率有关。

热带气旋包含大量不稳定能量并可能成为气象灾害,登入的成熟期热带气旋带来範围显着的破坏性强风、大量降水并伴随有风暴潮、雷暴等次生灾害。存在于洋面的热带气旋是航运业的重大威胁。现代业务天气预报能够通过卫星遥感识别热带气旋的初期扰动并结合数值天气预报对其发展和移动进行预报、观测和预警。WMO的主要成员会对各海域的热带气旋进行命名并面向公众发布信息。

热带气旋的体量是巨大的,以其辐散盖的直径来说,小的有300--400km,大的达1000--2000km。参与其中的物质是热带洋面上的空气和水汽,水汽中蕴含的潜热是其能量来源。

热带气旋强度的变化主要受水汽供给量的影响,水汽充足的环境中,热带气旋生成的频次相对高,发展和增强也较快;水汽不充足的洋面上,热带气旋生成频次很低,没有生成就无所谓发展和增强了。所以,热带气旋只在地球的几个区域生成。如:东北太平洋热带、西北太平洋热带、西南太平洋、印度洋孟加拉湾附近、南印度洋、西北大西洋等热带、亚热带洋面生成。

当热带气旋移到温度较低的洋面上,便会因为水汽供应量的减少,而减弱消散,或失去热带气旋的特性,转化为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在北半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以顺时针旋转。

伴随热带气旋的大风、大雨、风暴潮等可以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或人命伤亡;不过热带气旋亦是大气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将热能由赤道地区带往较高纬度地区。

热带气旋生成过程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这是气象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在全球各主要国家的众多科学家近100年的观察、观测及数值模拟实验等研究中,目前,热带气旋的生命史分为:生成期、发展期、成熟期及消亡四个阶段;而热带气旋的生成分为两个阶段,即气旋胚胎生成阶段及发展阶段。

热带气旋的能量来源是水汽,较大块水汽在较大温差条件下发生冷凝,将引发冷凝区域的低压,以及由潜热的升温作用,促成区域上部的上升气流加强。区域低压和上升气流的协同作用,会引发比冷凝区域大一倍或数倍区域内的扰动。这种扰动具有一定的涡旋特徵,但受到普遍存在的侧向风的袭扰,加之垂直温度梯度很小,平均为0.6-0.65℃/hm,绝大多数扰动不能发展成热带气旋。也就是说,仅靠水汽运动+冷凝扰动生成热带气旋的比率是非常低的。目前的研究认为,中层涡旋(MCV)与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增强之间的关联度是很大的。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暖性气旋性涡旋。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巨浪和暴潮,其活动范围大,常常从热带侵入中纬度地区,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严重地威胁着船舶和港口生产的安全。

1、等级标准

国际上以热带气旋近中心最大风力作为其强度分类的标准。我国从1989年1月1日起采用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标准。国际热带气旋的名称和等级标准是:

a、热带低压:近中心最大风速≤33n mile/h(风力运7级)。

b、热带风暴:近中心最大风速为34~47n mile/h(风力8~9级)。

c、强热带风暴:近中心最大风速为48~63n mile/h(风力10~11 级)。

d、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64n mile/h(风力12级及以上)。

热带气旋在世界各地也有不同的称呼: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称为台风;而在东北太平洋、大西洋称为飓风,划分成3级:

a、热带低压:近中心最大风速运33n mile/h(风力运7级)。

b、热带风暴:近中心最大风速为34~63n mile/h(风力8~11级)。

c、飓风:近中心最大风速≥64n mile/h(风力12级)。

我国中央气象台将发生在180°E以西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和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每年从1月1日起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数字编号,从2000年1月开始还按照时间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31次会议通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命名表进行命名。美国采取以英文名字来命名的办法,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2、热带气旋发生的地区

热带气旋集中发生在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洋、南太平洋等8个特定的海域。大洋西部发生的热带气旋比东部多,北半球比南半球多;发生个数以西北太平洋为最多,而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至今尚未发现过有热带气旋发生。

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南北纬各5°~20°之间,尤其是在10°~20°之间的占了65%;在高于20°的较高纬度发生的只占13%,而且都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西北大西洋这两个海域。

3、热带气旋的天气结构

热带气旋的生命史通常分成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衰亡期4个阶段。热带气旋是在比较均匀的热带海洋气团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气压、温度、风和云的分布常常都有对称性,可以近似地把它看作圆对称的涡旋,特别是成熟的热带气旋。

通常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按其结构和天气现象大致可分为3个区域,即外圈、中圈和眼区。外圈又称台风大风区。中圈又称台风涡旋区,它是围绕着台风眼而分布的环状的最大风速区。从外圈进入该区后风速突然增大,最大风速常常可达60m/s,有的甚至超过100m/s。台风的中心部分称为台风眼,也称台风内圈。在台风眼区,由于气压极低,会引起海面上升,再加上风向急转,新发展的风浪和已有的风浪方向甚至完全相反,方向相反的波互相干扰,结果产生波幅很大的陡峭波,即所谓的“三角波”或“金字塔浪”,海况十分险恶,严重地威胁着船舶安全。

4、船舶的防台、抗台

台风是一种具有很强破坏力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它对船舶航行和港口船舶生产作业威胁很大。为了保证安全,避免台风的袭击,除了正确使用各气象台发布的气象报告、警报及传真天气图外,还应利用观测资料测算台风,如根据涌浪、天色、云、风、气压等要素的判断海区有无台风来临,利用云和涌的特点判断台风中心方位等,帮助航海人员判断航行海区有无台风以及台风的动态,然后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实施防台、抗台工作。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awrui.net/xuexi/zhuanxiang/16654.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鸭先知博客

鸭先知博客是一个记录日常学习的博客网站,然后把每天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待与您共同进步。
  • 文章27099
  • 评论0
  • 浏览8800054
排行榜
随机推荐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