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问题:下列哪项是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剧目?
本题选项:
A.《刘海砍樵》
B.《拜月记》
正确答案:《刘海砍樵》
出题单位:答答星球
支付宝蚂蚁新村小课堂 - 2023年08月24日 - 答案
答案解析:《刘海砍樵》是湖南的一种花鼓戏。因为好听,以及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文艺生活很有限,因此它曾在湖南城乡各演出队很盛行。1984年春晚,湘籍歌唱家李谷一和姜昆的小品演出让它闻名全国。《拜月记》则是越剧剧目。
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一般指提琴戏,提琴戏,原名花鼓戏,湖北省崇阳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提琴戏原是湖南岳阳一带的花鼓戏,约于清末流传到湖北崇阳、通城等地,改称“提琴戏”,是湖北省崇阳县别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在鄂东南、湘北、赣北等地区流传的梁山调与崇阳地方小调、民间音乐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因以提琴为主奏乐器而得名。提琴戏因曲调优美,旋律明快,表演内容贴切生活而受当地民众喜爱。
提琴戏相传源于清代中叶湖南岳阳、临湘一带盛行的“小丝弦”(即今岳阳花鼓戏“琴腔”)之前身,岳阳一带曾称巴陵汉戏为“大丝弦”。据鄂南提琴戏老艺人许国楠、孟福昌等称:清光绪中期(约1885~1889),湖南“小丝弦”艺人蒋传玉、彭瑞生等曾率班到通城、崇阳演出,彭因散班而落户崇阳授徒传艺,当地始有提琴戏班。
清末,鄂南已有崇阳人阉鸡、通城人李兆时等本地提琴戏艺人活动。又据调查,通城最早的本籍提琴戏班主李光旭,生于清同治年间,可见通城至迟在清末已始有提琴戏流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琴戏在鄂东南一带得到发展。1956年,老艺人许国楠等以传统戏《菜园会》参加湖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大会获得了好评。
1963年,在崇阳、通城两县文化馆组织挖掘、整理的基础上,湖北艺术学院采风组谢功成、童忠良、陈国权等,通过比较系统的搜集、记录和整理,编印了《提琴戏音乐》(油印本)。
20世纪60年代“文革”时期,提琴戏演出几近绝迹。
1980年,崇阳、通城文化馆相继组建了半职业性的提琴戏剧团,并通过古装戏《双合莲》、《黄金案》,现代戏《闹瓜棚》、《山乡女货郎》、《鸭司令》等剧目的上演,对提琴戏传统唱腔进行了革新尝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琴戏仍有半职业剧团和众多业余剧团活跃在鄂南城乡。
截至2015年5月统计,提琴戏的传统剧目有一百二十多个,家庭戏多,唱功戏多,武功戏较少。其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如《七姐下凡》《母女讨饭》《慈母泪》《三子争父》《赶春桃》《双合莲》《张广大上寿》《卖茂郎》《二姐下凡》《朱买程卖柴》《金钗冤》《韩湘子》等。
2008年6月7日,提琴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126 。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