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问题:国家级非遗“莆仙戏”是流行于我国哪个地方的戏曲剧种?
本题选项:
A.海南省
B.福建省
正确答案:福建省
出题单位:答答星球
支付宝蚂蚁新村小课堂 - 2024年08月05日 - 答案
答案解析: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主要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地区,在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也有流传。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 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戏 。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清初开始出现“八仙子弟”的体制。因演正戏之前,常加“弄八仙”,因“七子”不足“八仙”之额,故加老旦凑成“八仙子弟”,即生、旦、净、末、外、老、贴、丑,俗称“八阳”或“八艳”;净角俗称“靓妆”。清末,戏班迅速发展,角色又有增加,通常为9至10个。即“八仙”外加“副生”、“四旦”(即花旦)。
20世纪30年代,京剧、闽剧艺人渐次来莆田、仙游,受聘于戏班,出现京剧、闽剧、莆仙戏艺人同台混演的现象。有的班增加为四旦、五旦(即正旦、贴旦、老旦、花旦、醋婆旦),通常有十几个行当、二十多个演员。莆仙戏角色行当虽有分工,但都能兼扮其他行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角色行当更为细致,但仍保持原有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