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笔记/正文
大溪文化的居民以____作农业为主

 2022年05月17日  阅读 518  评论 0

摘要:问题:大溪文化的居民以____作农业为主。答案:稻。

本题问题:大溪文化的居民以____作农业为主。

本题选项:

A.稻

B.粟

C.麦

D.豆

正确答案:稻

题目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出题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拓展阅读:

大溪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大溪文化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

大溪文化的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在房屋建筑遗迹的红烧土块中,经常发现稻草、稻壳印痕。红花套遗址的稻壳印痕经鉴定为粳稻。除饲养猪、狗外, 从大溪、三元宫、丁家岗遗址的发现看,鸡、牛、羊可能也已成为家禽家畜。同时,渔猎、采集等辅助经济仍占一定比重。特别在大溪有些地段的文化层内,夹杂较多的鱼骨渣和兽骨,包括鱼、龟、鳖、蚌、螺等水生动物以及野猪、鹿、虎、豹、犀、象等的遗骸。

在大溪文化遗址中,一直没有发现成批的或数量较多的收割农作物的工具,既无打成缺口的或穿孔的石刀、陶刀,也未见石镰。为数甚少的石刀、蚌镰显然主要不是为了收割水稻使用的,而是用于采集活动。这种现象表明,大溪氏族部落收割稻谷不是像黄河流域那样用刀掐割粟、黍穗头,也不是连杆割取,而是在田间带莛薅拔,再捆扎成把晾晒。这种收获方法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比较普遍,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氏族部落、马家浜氏族部落大都如此。直至近代,一些南方少数民族仍用这种办法收获稻谷。

稻谷的去壳加工,主要用杵和臼。1973年在红花套遗址发现了两处保存较好的地臼,是一种锅底状的圆坑,周壁坚硬光滑,附近还有木杵的遗痕,是一种长1.4米,中部较粗、两端呈圆头的稻米加工工具。这一考古发现,证实了《周易·系辟下》关于上古时代“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的记载。此外,在许多遗址中还出土了舂米用的陶臼,还出现了一些直接利用形体合适的河卵石做成的石杵。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awrui.net/xuexi/biji/10391.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鸭先知博客

鸭先知博客是一个记录日常学习的博客网站,然后把每天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待与您共同进步。
  • 文章27134
  • 评论0
  • 浏览8901470
排行榜
随机推荐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