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问题:万里长江向东流,但到了湖北省嘉鱼县境内,突然拐了一道大弯,形成了葫芦形江流的半岛地势,至此,长江就形成了一段环形套似的走向,故有“万里长江向东流,三十里西流过____”一说。
本题选项:
A.簰洲
B.荆州
正确答案:簰洲
题目来源:参见《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中国地图出版社2019年版)
出题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拓展阅读:
万里长江向东流,但到了湖北省嘉鱼县境内,突然拐了一道大弯,形成了葫芦形江流的半岛地势,至此,长江就形成了一段环形套似的走向,故有“万里长江向东流,三十里西流过簰洲”一说。
簰州湾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防汛的重中之重。万里长江向东流,30里西流过簰州,簰州湾是武汉防洪的天然屏障。
簰洲湾镇位于湖北省,地处嘉鱼县北部,由原合镇乡、簰洲镇合并而成。全镇共辖14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新镇总人口5.98万人,面积164.5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积4.6万亩,是嘉鱼县粮食主产区,蔬菜大镇,水产强镇,工业大镇。距省会武汉50公里,毗邻长江,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一路滚滚向东的万里长江流到了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境内,便突然拐了一道大弯,这便是著名的“簰洲湾曲流”,又名“簰洲西流”“簰洲湾”“西流湾”。
寻根溯源,号称“万里长江第一湾”的簰洲湾原系沙阳洲尾,属古八百里洞庭湖区。自大禹疏导长江以后,春夏江流泛阔,秋冬便成两条河道。两条河道之中则为大片淤积沙洲,即沙阳洲。后来长江两岸夹筑堤防,江流逐渐北徙,沙阳洲冲成两半,大半联于江北,小半归于江南,最后只剩下簰洲这个江中沙洲了。
自宋代修筑堤防始,后经元明清三代补修,延筑,尤其是民国初年合镇垸大堤竣工,簰洲与老官地带相连,原来航道残留的洼地完全淤积成陆地,便形成了葫芦形江流的半岛地势,长江就形成了这一段环形套似的走向,全长55.5千米,其中西向“倒流”约15千米,故有“万里长江向东流,三十里西流过簰洲”的说法,在滚滚东流的长江形成一处奇特的地理景观。
自然形成的簰洲湾曲流,惠泽了肥沃的土地。相传在唐咸通元年(860年)以来,即逐渐开垦。古时陆路交通不便,凡靠水而居必定兴旺。至元明时期,簰洲已成为邻近各县及川、湘、鄂三省的贸易市场与集散地。更因岸陡水深,北风难袭,是难得的避风良港,往来船只,包括竹簰木排等都在此停靠。
而长江上游各地所产竹木产品等都由水路顺流而下,直达下游汉口等地销售。因各地放簰客纷至沓来,故将此地取名“簰洲”。后经历朝历代的经营发展,到了清末民初,簰洲已成为一座相当繁荣的商埠了。登高远眺,但见高墙林立,长簰蜿蜒,汽笛啸江,人声催浪,真可谓工商繁盛,各业俱全,车载船运,水陆两旺,一时享有“小汉口”之美誉!
作为长江中的半岛,簰洲湾三面环水,因巨大的弯道阻滞了江流,导致江水流速变缓,这对位于下游75千米处的武汉市防洪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长江在武汉上游绕个大弯所形成的“簰洲湾曲流”,无异于给江流安了一个“缓冲装置”。经过“簰洲湾曲流”的制约、调节,汹涌难驯的江水才会平缓地流过武汉。正如当地民谣所说:“簰洲西流弯一弯,武汉水落三尺三。”簰洲人民战天斗地,护岸治水,既保卫了自己,又保卫了武汉。尤其是1998年抗洪,更令簰洲湾名传中外。
簰洲湾曲流绕巍巍大堤而行,使得簰洲湾的地形特异,有的地方极窄,宽度不足4千米,却有着近60千米的江岸线。从古至今,“西流涛声”也作为一道奇特的景观吸引着骚人墨客,流连驻足,畅咏抒怀。如明代诗人韩阳在《簰洲》诗中写道:“年去年来不少休,才过京口又簰洲。明蟾东上团团夕,大水西流耿耿秋。”
同样,长江西流形成的回流湾,让簰洲湾成了天然的良港和江鲜聚集栖息的宝地。因长江在此产生回流,簰洲湾江中生长着一种极为稀有的鱼——鮰鱼。此外,还出产一种刀鱼,本地人称“麻花鱼”,这种鱼因其肉嫩刺少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