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问题:党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主体是____。
本题选项:
A.农业合作化
B.工商业公私合营
C.国家工业化
D.恢复国民经济
正确答案:国家工业化
题目来源:《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
出题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
拓展阅读: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实现,朝鲜停战谈判双方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协议,战争可望不久结束。这表明,我国已具备了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条件。党及时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主体是国家工业化。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1951年2月,正值抗美援朝战争,中共中央已开始谋划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新中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如何在短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共和国领导人殚精竭虑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今天一起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1年2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首次明确提出了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设想。会议决定,自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要求立即开始编制五年计划的准备工作。会议决定,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邵文6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这项工作。
编制五年计划,是学习苏联经验的做法。关于采取这种做法的目的,中共中央在《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中讲得清楚:“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业已开始。这一建设规模之大,投资之巨,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为了加速国家建设,除应动员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人力和财力以赴外,必须加强国家建设的计划工作,使大规模建设能在正确的计划指导下进行,避免可能发生的盲目性。”
然而,由于旧中国留下的统计资料很不齐全,国内资源状况不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都缺乏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经验,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且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短时间内没有确定下来,“一五”计划只能采取边计划、边执行的办法,不断修订、调整、补充。
1951年五六月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对“一五”计划进行了粗线条的试编。
1952年7月,中财委试编出《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计划轮廓(草案)》(简称《五年计划轮廓草案》)。8月下旬,以周恩来为团长,陈云、李富春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应邀前往莫斯科,带着草案征询苏联政府的意见,并与苏联商谈援助中国“一五”计划建设的问题。斯大林两次会见中国代表团,“肯定地回答愿尽力之所及予以帮助”,并对草案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认为发展速度最好留有余地,建议把20%的工业年增长率降到15%。
同年9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周恩来关于“一五”计划轮廓问题同苏联商谈情况的汇报,并讨论“一五”计划的方针和任务。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怎样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问题。后来,毛泽东在1953年6月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成为编制“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实现,朝鲜停战谈判双方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协议,战争可望不久结束。这表明,我国已具备了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条件。党及时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主体当然是国家工业化。这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是改变中国落后状态而臻于富强的关键所在。同时,我国社会中也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经过将近一年的酝酿,形成和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这是一个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
1953年6月,国家计委结合苏方意见和援助情况,对《五年计划轮廓草案》进行了初步总结和修改。例如,将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由20%下调到14%至15%,并要求加快发展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
1954年,毛泽东下了“军令状”,要求从2月15日起,用1个月零5天时间拿出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初稿。在陈云的主持下,3月20日完成初稿,4月初拿出《五年计划纲要(初稿)》。毛泽东认真审阅了初稿,逐行逐句圈点,作了许多批注,并批转刘少奇、周恩来、彭真、邓小平等审阅。同月,中央成立了编制五年计划纲要的8人工作小组,加快“一五”计划编制工作。
1954年6月底,陈云就《五年计划纲要(初稿)》的有关问题向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了汇报,重点阐述了编制五年计划的指导思想,即“按比例发展”和“综合平衡”原则。平衡包括财政收支平衡、现金收支平衡、外汇收支平衡、购买力与商品供应之间平衡。农业与工业、轻工业与重工业、重工业各部门之间、工业发展与铁路运输之间,都要按比例发展。
10月底至11月初,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三人先后离开北京到达广州,用近一个月时间,对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进行仔细地审议修改。在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说:“要把三峡工程列入计划,但按我们国家现在的物力、财力,又不能列入五年计划,只能列入长期计划。”
11月,由陈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用11天的时间,仔细讨论了“一五”计划的方针任务、发展速度、投资规模、工农业关系、建设重点和地区布局,又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随后,中共中央将这个计划草案发给中央各部委党组和各省区市党委讨论,并要求各省区市党委特别注意本地区的农业发展计划。
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进行了审议,决定原则通过这一草案。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至此,“一五”计划历时四年之久、五易其稿,终于编制完成。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全面提前超额完成,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基本建设各条战线喜报频传。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有135个项目已经施工建设,有68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我国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器、发电设备、冶金和矿山设备、精密仪表、新式机床、塑料、无线和有线电器材制造等。我国中部地区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军工企业,构成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说,“一五”计划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08:00-18: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000000@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