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笔记/正文
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____,其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

 2022年03月11日  阅读 1184  评论 0

摘要:问题: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____,其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答案:抛绣球。

本题问题: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____,其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

本题选项:

A.抛绣球

B.投飞镖

正确答案:抛绣球

题目来源:参见《民族传统体育100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出题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拓展阅读:

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飞砣也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

绣球最初的原型据说是一种名为“飞砣”的工具。它用青铜铸造,主要用于狩猎活动和战争,距今两千多年前绘制花山岩画上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工具的身影。不过尽管飞砣的历史相当悠久,其用作男女传情之物的文字记载在唐宋时才开始大量出现。

唐宋时的绣球,制作材料与现在的绣球已经相当类似,填充物主要有豆粟、棉花籽等农作物种子,表达了盼望五谷丰登、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景。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写:“上巳日男女聚会,名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砣。男女目成,则女受,而男婚已定”;宋代诗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也提到“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可见绣球的主要功能还集中婚恋领域。

到明清时期,绣球仍活跃在壮族人的生活中,绣球背后的蕴意也早已不再限于男女之情。如清吉庆《广西通志》记载:“上映山僻, 水少土瘩, 民贫, 农力虽勤, 岁无余积。年节老者聚饮, 少者抛球为乐, 妇女衣短裙服饰尚青蓝”。此时抛绣球已经成为一种老少皆宜,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娱乐项目。

建国后,绣球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以1961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苏里导演,黄婉秋、刘世龙主演的风光音乐故事片《刘三姐》为代表,一系列的影视作品和艺术作品更是将这一壮族特色文化介绍给了五湖四海。

新中国成立后,抛绣球作为一项少数民族竞技体育运动,正式登上体育竞技的舞台。

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少数民族体育工作者在中越边境壮族聚居区挖掘整理出了“抛绣球”这个项目, 并制定出相关的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

到1989年,高杆抛绣球成型。抛绣球作为一项竞技运动逐渐走向规范化。

与此同时,绣球作为壮族一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化符号,广泛参与到自治区人民的生活中。

版权声明:本文为 “鸭先知”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awrui.net/xuexi/biji/7508.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鸭先知博客

鸭先知博客是一个记录日常学习的博客网站,然后把每天的学习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期待与您共同进步。
  • 文章27099
  • 评论0
  • 浏览8800054
排行榜
随机推荐
  • 友情链接: